南浔区浔溪中学校长

南浔区浔溪中学校长,第1张

南浔区浔溪中学校长 湖州的南浔古镇美吗?是否值得前去游玩?

小桥流水,青石板街,木制摇橹船,这是水乡古镇独有的韵味。

与传统的古镇不同的 是, 南浔古镇里面有许多西式的建筑,中西结合非常独特,值得一去。

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

南浔自古以来便是湖州的经济文化重镇,自两宋时期便以盛产优质生丝而闻名,明清时期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

古镇内河流遍布、纵横交错,街道和民居沿河分布,随河而走,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的特色水乡风貌。

古镇内景色优美、人文荟萃,其建筑风格有点类似徽派,粉墙黛瓦,从远处看犹如水墨画一般。

古镇内的小莲庄是必去的景点之一。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 “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小莲庄”这三个字是著名学者郑孝胥所写的。

如果您是盛夏前往,那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池大约有10亩,悠然漫步在荷花池旁,欣赏着满塘花色,看鱼儿在池里游来游去,非常的赏心悦目。

南浔古镇最有名的莫过于嘉业堂藏书楼了。

这个藏书楼是刘墉的后代所建,所以是刘家专门藏书的地方,因为有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皇帝题赠的“钦若嘉业” 九龙金匾,而且里面还保存了百年以上的一些古书,在全国绝无仅有,所以非常有名。

古镇的百间楼也非常值得一去。

它距离南浔古镇的主景区需要步行800多米的样子,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

因为它距离主景区有些距离,所以游客比较少,非常原生态,这里才是真正的古镇原貌。

如果您喜欢安静的游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那这里一定不要错过。

木桥上偶遇一窈窕淑女,轻裹一袭旗袍,撑一把油纸伞,低眸浅笑,迤逦而行,仿佛瞬间穿越,回到那风花雪月的年代。

南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江南古镇,非常独特,非常值得前去游玩。

明清古宅中混杂着近代洋楼,中式园林里安置着西式别墅,建筑既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精神,又引入了西欧园林的元素,而这种“混搭”型的建筑风格很快就风靡古镇,成为南浔丝商富豪们所追崇的时尚。

为了减少这种西洋建筑和异国情调对于传统人们的刺激,他们把西式红楼掩映在花木之间,封闭在高耸的马头墙的粉墙黛瓦之中。

在清末民初湖丝全盛时期,每年春季都会有2000-3000万银元汇入湖州各大钱庄票号,用于收买蚕茧、丝绸,这些财富很多转化为湖州的地方财富。

南浔在同治、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富商群体,他们的财产总额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

这些中西合璧的摩登建筑都是南浔富商的杰作,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刘氏梯号“红房子”都是“四象”之首刘镛后代所建。

“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

颖园是“八牛”之一的陈熊的住宅花园。

小莲庄,又称“刘园”,位于镇南鹧鸪溪畔,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刘镜和次子刘锦藻所营建,前后费时四十年,于1924年建成。

小莲庄因慕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

和许多南浔商人一样,刘氏家族在传统上是正宗的儒学世家,而后由于长年在外经商,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染。

这种文化认知上的多样性,体现在小莲庄的建筑中,遂创造出一种土洋并举的风格来。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

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荷叶田田,绰约多姿,荷池东侧还有百年紫藤,紫色的彩带盘绕在桥顶,犹如瀑布,美不胜收,小莲庄荷花池边亭台楼阁廊榭轩桥环绕,移步换景为典型的江南园林。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

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

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

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

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东端还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荷池东岸,原建有收藏古物的“七十二鸳鸯楼”,亦是西洋风格,可惜毁于1937年的日军战火。

五曲桥旁有一处听雨亭,名字和造型都非常典雅的中式,它又一个名字叫铁皮亭,因为亭子的顶是用从法国进口白铁皮打造的。

藏书楼与小莲庄毗邻,刘氏家庙甬道的古樟树边,一条窄窄的鹧鸪溪是两者的分界线。

嘉业堂藏书楼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建造藏书楼的刘承干是“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的,也是中国近代传统藏书楼中兴建最晚、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结局最圆满的绝唱。

嘉业堂藏书楼的大门就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门头,其外观东立面是欧式的风格,朝内的西立面却是青瓦覆顶的中式风格。

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共五十二间。

楼上楼下的都是进口铁栏,分别嵌以楼堂名“希古”与“嘉业”作花饰,巧思匠心,殊饶别致。

嘉业堂藏书楼不仅仅是一座规模宏大古书数量丰富的藏书楼,而且它的整体建筑还处于幽雅的中西合璧的园林之中,书楼与园林合为了一体。

懿德堂又称“张石铭旧宅”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1899-1905),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244间。

从墙外看就是大宅府邸,一切都是最传统的中式风格,但是走到墙内,却是来自欧洲的巴洛克风格,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风格独待,可称江南最大的中西合璧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未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

懿德堂有砖雕、木雕、石雕和玻璃雕四绝,砖雕是苏式的,木雕是东阳的,石雕是徽派的,彩色玻璃雕却是法国进口的,以蓝色为主,雕的花卉、农作物、瓜果等图案的又是中国传统的。

在这里,中式厅堂里铺设着法国进口的地砖,悬吊着西洋画装饰的天花板;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上却镶嵌着中国传统的花卉雕刻。

第四进大厅甚至是设有更衣间、化妆间的豪华舞厅,地砖及油画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色砖瓦砌筑。

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等,均体现经典欧洲的建筑风格。

100多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还穿着长袍马褂,这里的主人已经穿着西式礼服,翩翩起舞了。

懿德堂主人张均衡,生平好石,故字取“石铭”。

清光绪二十年(1874)举人,思想开放,主张维新,是“公车上书”参与者之一。

他除继承祖业经营丝绸、盐业外,还在上海开设钱庄和信托公司,并经营房地产。

张石铭不仅经营成功,还酷爱碑石、古籍,是南浔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

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

“刘氏梯号”也称崇德堂,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安泩(号悌青)的居处。

建于1905-1908年,是南浔古镇又一处经典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

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

它南部在1937年的时候被日军烧毁,现在只剩下依稀可见的地基。

中部建筑以传统江南风格的厅、堂、楼、厢为主体,梁坊、雀替、轩廊、落地长窗、等均刻有精美吉祥图案,最具特色的是“清醒书屋”的篆文窗棂,体现出刘氏家族的传统风范与品位。

然后慢慢由中式建筑过渡到西式建筑,后部则呈现欧式建筑特色,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敞恢宏,罗马石柱、拱形窗彩色玻璃、落地长窗、铁栏杆、百叶窗,处处透出与众不同的洋派。

“红房子”除了外表西化以外,内部的装饰和陈设也是如此,房间摆布欧式家具,壁炉边围着沙发,门窗上镶嵌彩色玻璃,地面铺设色彩悦目的地砖。

房子前这片罗马广场最为抢眼,罗马立柱成弧形排列,长廊下欣赏欧式的建筑,赏心悦目,中间有西式喷水泉,前方有西式的圆形凉亭。

主人刘梯青不仅在建筑上与西式相融,骨子里也悄然融进了许多西方人的生活理念,他在房子周边还建起网球场、奶牛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550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1
下一篇 2022-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