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来自内心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快乐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的事物,从人类情感的角度去论,可以说是这样的。
一、快乐只是一种感觉,是我们内心的思维活动产生的一种好心情,显然,外界事物不具备这种情感思维功能。
现代人都明白脑筋是思维器官,而古人把心认作思维器官。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虑,内心常被认为是人的思想情感之根源。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如灰则万虑俱寂,快乐也无处生起。
由此让人很自然地觉得:快乐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的事物。
诚然,内心若停止了活动,不管外界事物如何变幻,人也将感受不到喜怒哀乐。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是用我们内心去理解外界事物,获取让我们内心感到满意的内容,由衷的享受来自内心的快乐。
二、就算我们面前空无一物,没有外界事物的影响,我们的内心照样可以有快乐的感觉,发自内心的快乐总会让人们感觉愉悦满足,因此人们自古注重修心养性,而不是修物养心。
快乐就像从心灵源头流出的清澈溪流,不为山涧碎石、溪旁草木而停滞,快乐的清源一路叮咚向前奔流。
快乐源自内心,传递心灵的喜悦,所以人们为得到更多的快乐,就从注重内心的修炼开始,强化内心的主导地位,用强大的内心排解外界事物的干挠。
“儒道释”等中华传统文化都注重修心养性,并把心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儒家正心,道家炼心,佛家明心。
尤其是佛家还讲究治心,并将心放在首要位置。
佛教语:“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即万事万物唯有内心,宇宙所有的存在都由心所变现,心是万有的本体,万物归心。
一切随心转,内心不快乐,何来快乐?三、我们的内心对外界事物的快乐与烦恼有“终审权”,外界事物的引起的影响,由内心判断为快乐的,我们就会快乐。
外界事物看起来很美好,但我们无心欣赏,谈不上有什么快乐;外界事物看起来很诱人,但是离我们甚远,勾不起任何快乐。
比如看到漂亮别墅或豪车,想得到但囊中羞涩,内心可能只有惆怅,很少会为之快乐。
花好月圆之夜,内心也未必快乐,若心境凄凉,最美好的外界事物也难以让人快乐。
历经挫折磨难的人们,遍尝人间苦,遂渐淡化虚荣的物欲,注重精神的充实,从从容容感受来自内心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来自外界事物,而是我们的内心未能控制不良情绪,心里放不下纷纷扰扰的外界事物,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抑制了内心的快乐。
如果我们懂得放下,放下那些错误的东西,放下那些身外之物,快乐就会油然而生,就象一颗树,有泥土的地方就可以扎根,随遇而安。
四、快乐来自我们的内心,不管外界事物如何变幻,只要有好心态,我们的内心就能不停地释放快乐,就算每天都要面对现实里无法预料的苦与乐。
虽然不会归隐山林与世无争,也无法做到一切皆空无所欲求,达到大德高僧那样四大皆空六根清静的境界,但是不少人用功磨练自己的佛系心态,尽量超然物外,摆脱外界事物的羁绊,使内心释放更多的快乐。
穷也过一天,富也过一天,忧也过一天,喜也过一天,不如内心放宽快乐每一天。
世事多变,苦乐难测,若心有定力,则可息事宁人,远离外界事物的纷扰。
人会有悲痛的时候,但内心可以化悲痛为力量;人会有忧愁的时候,但内心可以解愁重获快乐。
快乐与我们的距离从未遥远,就在我们的内心里,只是不知足者心常苦,知足者心常乐。
五、快乐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界事物,外界事物只是可以体现我们快乐的载体。
我们内心产生的快乐,可以借助外界事物体现出来,我们高兴的时候可以用载歌载舞等方式来表达,也能够用我们的内心主动去创造快乐,寓乐于物,比如欣赏音乐、临水垂钓、运动旅游、读书作文,抑或研习厨艺、品茗饮食、吹拉d唱等,各有所好,乐就在其中,乐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们内心的潜意识似乎明白快乐源自其本身,所以都想尽量让生活中多一些宽容体谅、忍让不怒、理智勿争和乐观随和,使自己摆脱烦躁焦虑、恼怒怨恨,从而产生更多的快乐。
佛典中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外界事物或对事物的看法是由我们的内心决定的,环境的好坏由心境快乐与否决定,烦恼生自我们的内心,同样,快乐来自我们的内心。
我们都愿心中常存一泓清泉,盛开着娇艳之莲花,美丽、恬静、祥和、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