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古诗有什么体会

小池古诗有什么体会,第1张

小池古诗有什么体会 教小孩读古诗,读到杨万里的《小池》有和我一样喜欢这首诗的人吗?你们是什么感觉?

引言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吟咏自然风光的古诗。

但很多诗人在吟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会结合自然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融入诗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著名作品《小池》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杨万里生平简介杨万里,南宋吉州人,字廷秀,号诚斋。

他的一生相较于李商隐、王维等唐宋时期怀才不遇的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比较顺利的。

他28岁中进士,先后历任赣州司户参军、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广东提点刑狱等官职。

他虽然没有做过王安石、司马光等做过的宰辅之职,但一生仕途较为平稳。

杨万里八十岁时寿终正寝,谥文节,朝廷追赠光禄大夫。

《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杨万里诗风分析杨万里诗歌成就很高,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极富盛名。

南宋诗人姜特立在《谢杨诚斋惠长句》中写道:“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

同样是南宋诗人项安世在《又用韵酬潘杨二首》中写道:“四海诚斋独霸诗”。

他的诗风亲近自然、幽默诙谐、平易浅近、富有变化,由此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诚斋体”。

杨万里前期师法古人,学习字句韵律上的功夫。

后期以自然为师,捕捉大自然中稍纵即逝的景象,融入自己的情趣。

不仅如此,他还大量吸收了当时民歌的优点,这使得他的诗更加清新、自然和活波。

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的委曲细腻。

——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除了咏景、咏物诗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爱国忧时之诗。

这类的诗作和他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关,即力主抗战、反对议和、稳步进取、恢复山河。

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以及国家残破的悲愤。

代表作有:《初人淮河四绝句》、《雪霁晓登金山》等。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小池风物图《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写的是小池塘初夏的自然风物图。

小池的泉眼处,泉水慢慢的从泉眼悄然流出。

在晴天的柔光里,小池旁边的树木映照在水面上,微风摇曳,美丽自然。

鲜嫩的荷叶已经从水面上露出,荷叶还未展开,只露出尖尖的一角。

蜻蜓不只从哪儿得到了荷叶出水的消息,已经早早的停在荷叶上头了。

古代诗人都有咏水、咏泉的习惯。

如:唐王维的“清泉石上流”、宋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宋苏轼的“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

“水”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而“泉”表现的是一种活波。

在《小池》这首诗中,诗人利用“泉眼”、“细流”、“树荫”、“荷叶”、“蜻蜓”等物象,向人们展示了如画的初夏风光、小池风物,将读者带入了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

在格律上,这首诗格律工整、韵律和谐、用词清新自然,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蕴无穷。

赋予自然万物新生命自然万物本来就是有生命体,但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却给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即人的情感。

在文学上,这种写作手法叫拟人。

除此以外,这首诗中还运用了想象和对比的手法。

为什么泉水是又细又小的缓缓流出?那是因为泉水“爱惜”。

“惜细流”中的一个“惜”字,运用拟人的方式,化无情为有情,将泉眼活化。

因为泉眼爱惜泉水,才让它缓慢的流出。

池边的绿树本来是没有人的情感的,第二句“爱晴柔”中的“爱”字则赋予了绿树人类的情感。

绿树因为喜爱这美丽的初夏晴柔风光,才以水为镜,在水中的倒影中欣赏自己绰约的身姿。

此时的绿树不再是那冷冰冰、木讷的形象,而是拥有了美丽的少女心态,注重自己的形象,欣赏自己。

诗的一二两句中不仅有拟人的手法,同时也贯穿了作者的想象。

作者并不知道“泉眼”和“绿树”内心的真实想法,它们的“惜”和“爱”是作者通过想象给他们添加的。

对比手法则主要体现在诗的三四两句上。

蕴涵丰富的家国情怀杨万里是南宋早期的人物,主要生活在高宗、孝宗和光宗时期。

虽然南宋王朝占据着富裕的江南之地,经济繁荣,政治也较为清明。

但国土狭小、终究是偏安于一隅。

朝廷中主战主和纷争不断,杨万里则力主抗战,反对偏安。

《小池》这首诗中一二两句描写美好的初夏风光,实际上是以小见大,希望有一个美好、宁静、祥和的政治社会大环境。

三四两句则是依托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

将“小荷”比喻成人才,小荷露出尖尖小角,预示着人才的才华刚刚显露出来。

“蜻蜓”则是代指朝廷,人才刚刚显露,朝廷就已经知道了人才的存在,并立在上头,及时启用新的人才。

正是因为杨万里不忍朝廷偏安,希望收复失地、重整旧山河。

而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

所以他以“小荷”和“蜻蜓”代指,希望朝廷政治清明,广收人才,并且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不产生沧海遗珠之恨。

这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忧国之心。

结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小池》这首诗正是在“小”字上做足了文章。

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画面美感、韵律美感,运用各种手法使诗充满情趣。

而且以自然风物暗指,表现了自己的家国之忧和美好期望。

是一首难得的七言绝句佳作。

(文/若木 图/网络)

我从小即喜欢此诗,因为他浅显易懂,景色清新自然又贴近生活,恰巧前不久又看到此诗,本以为阅历增长的自己再次品读此诗,能有更多地收获,能感受到诗人更多地感情色彩,结果很意外,这真的就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我也是查过资料才知道,杨万里一生写诗无数,最是擅长描写大自然,语言浅白、清新自然,创造了“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

这首诗是杨万里50岁时到常州任职时所作,知天命仍可作此玲珑轻巧的写景小诗,可见诗人不过分追求名利、胸怀宽广之志,以及热爱大自然与世无争的闲情逸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很是直白,也是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我就不码字翻译了,直接谈谈我的理解。

我认为全诗重在一个“平”字。

内容平淡无奇此诗描写的景色再平常不过,初夏的一池水,一个泉眼,几片荷叶,数只蜻蜓,几颗杨柳,这是很常见的景物,几乎人人都见过,很贴近生活,所以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2.感情平易近人主要就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初春景色的喜爱,和自己的愉快心情。

毫不做作,也没有太多的复杂感情及雄心壮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3.语言平平常常我之前也提到了,此诗语言浅白,几乎人人可懂,没有过高的阅读门槛,可谓老少皆宜。

虽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意味深长的含义,但是此诗很是考究用字,也是其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刚才说此诗重在一个“平”字,而内容上都是围绕一个“小”字做文章。

1.题目即“小池”,便直接告诉读者,此诗的题材很小,没有啥金戈铁马,也没有大好山河,而是一池小水,我却独自享受,甚至可以据为己有。

2. 具体景物小,小泉、小流、小荷、小虫。

3.用字小,“惜”“细”“爱”“柔”“小”“尖”“早”,用字用词没有大刀阔斧,轻巧剔透,很是符合此情此景。

这几个字我不一一解析其奥妙之处了,细细品味都是可以感受到的,我就说一个“惜”字,因为这是我认为全诗最巧妙之处,也是我最喜爱及钦佩之处。

惜为爱惜、怜惜之意,把泉眼拟人化,是这个景色一下生动活泼起来。

并且可以侧面写出水流极小,小至无声无息。

更能体现出流水的珍贵,连泉眼都吝惜它,不愿意放走一丝一毫。

当然,这便烘托出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对池水的喜爱。

别看这首诗很“小”很“平”,但是可以赏析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如果您要是喜欢,很高兴继续探讨此诗。

最后说说自己,小时候还是很喜欢夏天的,小池里捞个蝌蚪,小园中抄只蜻蜓,小夜间逮只蟋蟀,小男孩应该都挺淘的,而且我那时候没有那么多高科技,与大自然作伴是最好的选择。

逮来的蛐蛐,和好朋友掐斗,输了之后用手“颠”,颠晕了接着掐。

我不知道您能看懂我写的这个不,如果是有相同经历的淘气男孩儿,一定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的。

回归大自然真的很美妙,不过真的是身不由己,很难做到。

我只愿哪天走狗屎运捡一箱子黄金,就此去深山寻找野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151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