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占地600什么

少年宫占地600什么,第1张

少年宫占地600什么 小红和小明从学校去少年宫有600米,小红每分钟走45米,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红先走40米后,小明才出发,几分钟后小明追上小红?广州有什么标志性建筑?

123岁的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的“活化石”,其隐藏的秘密需要后人不断发现解读。

作为目前已知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清末岭南民居建筑,在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和铜铁铸、绘画装饰艺术构成的陈家祠“七绝”建筑工艺中,其高高在上的陶塑瓦脊的造型,包含着中国重要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充满浓郁岭南特色的粤剧人物和岭南骑楼等内容。

“可以说,陈家祠的陶塑容纳的故事量很大,需要后人解读的元素也很多,其中涉及的粤剧人物和岭南骑楼等细节记录着逾百年的文化生活片段。

”12月25日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博士指出,如果有机会再逛陈家祠,观众可以带个望远镜拉近距离一睹屋脊真容。

昔日岭南大兴祠堂风 陶塑远销东南亚“提起陶塑瓦脊,很多人都不熟悉,其实始于秦汉时期的兵马俑就是中国最经典的陶塑品。

陈家祠的陶塑瓦脊,是防水防风和装饰的重要构件。

广州曾出土过形式多样的汉代陶屋,岭南地区现存最早的石湾陶塑瓦脊制作于1793年(三水胥江祖庙),陈家祠的陶塑瓦脊是清末石湾陶塑瓦脊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实证。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石浩斌介绍,陈家祠共有11条陶塑脊饰,皆由石湾著名的陶塑商号所造,分别位于东西走向9座厅堂的正脊上,总长达156米,均为双面人物花卉脊,体型高大、层次丰富、装饰繁缛、人物众多,是清末陶塑脊饰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陈家祠的脊饰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进聚贤堂脊饰,长26.95米,高2.9米,鳌鱼高1.53米,整座脊饰人物总数223人,其中正中的亭台楼阁背景塑由83人的多组戏曲人物群像构成。

聚贤堂脊饰在陈家祠众多脊饰中规模最大,为吴奇玉店在光绪十七年(1891)所造。

光绪三十四年(1908)遭飓风毁坏, 宣统叁年(1911)由文如壁店再造。

1975年再次被台风吹毁,1981年由石湾建筑陶瓷厂根据1958年拍摄的照片重新仿造。

”石浩斌说,佛山在石湾唐宋时期就是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至明代中叶更是空前兴旺。

陶塑脊饰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建造祠堂的民俗有密切关系。

岭南民间“大小宗祖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乡中建祠,一木一石俱极选采,在始建者务求壮丽,以尽孝敬而肃观瞻。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湾工艺人在琉璃脊饰的基础上,结合岭南地区特点以当地陶泥为原料,以多种雕塑手法分段塑造,表面施以各色陶釉,经1230℃左右的高温烧成,在屋脊上拼装组合成一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完整脊饰。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温陶塑瓦脊经长期日晒雨淋却不褪色,十分适合多雨高温的气候条件。

”记者注意到,近日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热展的明万历年间的仿唐三彩陶塑鳌鱼,就是早期石湾陶塑脊饰构件。

“陈家祠的陶塑脊饰由‘吴奇玉’‘文如壁’‘宝玉荣’‘美玉成店’等店号出品,都是当时石湾最著名的专营陶塑脊饰店号。

”“根据老一代陈家祠守祠人的调查,历史上留下的有陶塑脊饰装饰的古建筑,多分布在广东西江、北江和东江区域。

就连沿西江逆流而上的广西梧州、桂平、百色等周边地区,至今留下的一些粤东会馆、广东会馆都还能见到陶塑脊饰。

专家推论,这与当年方便运输有关,因为重而大的陶塑脊饰都是经水路运输的。

”记者了解到,清代粤籍华侨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地,不惜重金大量建造祠堂、庙宇,陶塑脊饰也随之远涉重洋出现在东南亚地区。

至今在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仍可见到采用石湾陶塑脊饰的庙宇和祠堂,完整保留的石湾陶塑脊饰就有近百条之多。

156米陶塑瓦脊满载历史和神话传说“可以说在陈家祠‘七绝’建筑工艺构件中,总长达156米的陶塑瓦脊中的故事人物竟然多达1109个,包含着中国重要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瑞兽珍禽、花草鱼虫、山川风物,其中体现地域特点的有充满浓郁岭南特色的粤剧人物和岭南骑楼等内容。

由于离观众最远,至今仍有不少未被解读的故事内容和民间风情细节。

”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博士指出。

“在人物的刻画上,因为只能表现某一片刻的场景和人物瞬间的动作与表情,而且脊饰高置于屋顶,与观赏者的距离较远,制作者通过强化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来表达戏曲人物场景,并将人物、场景等塑造成略向前倾斜,以方便地面远距离观看。

”黄海妍说,在题材与表现形式上,既有博古花件、嵌店号年款的花板和线脚、花边等,多饰以花卉、瓜果、器皿、动物等装饰性图案,相当多处都出现岭南地区民间最喜爱的鳌鱼、龙戏珠和凤凰构图;还有一些祝福喜庆的象征和表达:包括瑞兽珍禽、花鸟虫鱼等传统吉祥图案;寄托富贵幸福意旨的“花开富贵”“四季平安”“三多图”“如意平安”“凤凰牡丹”“福寿双全”等;蕴含长寿吉庆意思的“松鹤延年”“长寿富贵”“玉堂长寿富贵”“群仙祝寿”等;隐含子嗣昌兴意思的“榴开百子”“麒麟送子”“麒麟吐玉书”“瓜瓞连绵”“子孙万代”等;表示财运亨通的“招财进宝”“金玉满堂”等;寓意功名成就的“加官晋爵”“封官授权”“凤衔诏”“加官图”“二甲传胪”等;相当一部分还展示了源自坊间传闻及史载的“商山四皓”“睢阳五老”“书字换鹅”“羲之题扇”“香山九老”“太白和番”“太白醉酒”“赵匡胤输华山”“千里送京娘”“李世民一子定乾坤”等文人逸事和名人典故。

另外,还包括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天官赐福”“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麻姑献寿”“如意财神”“八仙过海”等。

“陈家祠陶塑瓦脊的历史故事题材,多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唐》《说岳全传》《杨家将》等小说。

被选用的片段包括‘武王伐纣’‘刘备过江招亲’‘智收姜维’‘穆桂英下山’和‘铁镜公主取令箭’等多个陶塑场景。

”黄海妍介绍。

陶塑重演粤剧故事记者站在陈家祠正门,抬头远眺陈家祠首进头门正脊中段南面陶塑脊饰,这是一组以亭台楼阁为背景的大型主题戏曲人物群陶塑像。

中间是两层洋楼格局,两侧是两层裙楼。

二楼有四个独立小阳台,各探出一个人头,身体倚靠护栏,聚精会神地观看街面唱戏。

黄海妍介绍,“陈家祠陶塑脊饰多以粤剧故事为题材,粤剧孕育于明末清初的佛山,形成于清雍正年间的广州,至光绪年间成为广东粤语地区的戏曲主流。

”“佛山陶工们经常在午餐时聚集在石湾陶师庙前看戏听说书,戏曲故事自然成了艺人们的创作来源,粤剧人物场景的陶塑脊饰也就应运而生。

由于粤剧中的人物早已深入人心,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共鸣。

”黄海妍介绍,陈家祠陶塑脊饰中的人物故事,主要以戏曲剧目为表现形式。

“细心留意可以发现,这些陶塑脊饰还有不少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个别女性人物脚下的‘三寸金莲’,如同粤剧中仿效三寸金莲的‘踩跷功’,都是当时社会风俗的真实写照。

而画面中的岭南盛行的骑楼和西方建筑风格的洋房,是历史上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前沿的又一佐证。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改革开放以来,千年商都广州迅速发展,高楼大厦及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展现出独特魅力与气质。

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包括:1、广州塔。

广州塔(俗称“小蛮腰”)位于广州海珠区,与花城广场、海心沙岛隔江相望,是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

广州塔总高度 600 米 ,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

广州塔囊括多个世界之最: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 ,世界最高的旋转餐厅,世界最高摩天轮,世界最高的垂直速降游乐项目,世界最高的户外观景平台。

2、东塔。

广州东塔坐落于珠江畔的花城广场,总建筑高度为530米,是广州最高的摩天大厦。

塔冠的东、南、西三面采用独特 “ 之 ” 字形退台设计,在68层、95层及107层形成不同角度的空中露天观景平台,可东观日出,西眺夕阳,南览珠水。

3、西塔。

广州西塔(IFC)与东塔遥相呼应,主塔楼高440.75米,加上直升机坪达到449.2米。

主塔楼建筑平面是由六段圆弧组成的圆弧三角形,通过渐变宽度形成两头小中间大,在高度的三分之一处达到最宽,显露出建筑物的纺锤外型,被人们戏称为“水桶腰”。

4、中信大厦。

中信大厦位于广州天河北商务区,楼高391米,1997年建成时为当时中国的最高建筑。

中心大厦主楼右翼有对称的38层副楼。

中信大厦北面东站广场的玻璃墙瀑布水景被命名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 “天河飘绢”。

5、海印桥。

海印桥位于广州大沙头,跨越珠江连接越秀区及海珠区。

大桥为双塔单索面斜拉桥,塔顶像两只“羊角”,寓意羊城。

海印桥因桥的北端位于羊城三石的海印石而得名。

夜幕下,在灯光的营造下,海印桥犹如一艘双桅船在旭日初升时扬帆远征,同时又像两把巨大的竖琴伴随江面幻彩的水纹奏响珠江的光影乐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20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