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993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就是为迎接这一挑战而作出的英明决策。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了议程。
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种紧迫的时代要求。
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非一件易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素质教育的社会大环境还未完全形成。
2、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有不少对实施素质教育还存在着在思想认识上、业务水平上、工作方法上不适应的问题。
思想认识上的不适应,即他们往往把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
表现为:一是认为搞素质教育是今后的事,长期的事,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是软指标;抓升学率才是当务之急。
二是担心素质教育搞来搞去搞不出名堂,影响了升学率,出力不讨好。
三是认为搞素质教育需要的各种条件目前还不具备,只有等将来条件具备以后才能搞。
业务水平上的不适应,表现为:搞“应试教育”觉得是轻车熟路,搞素质教育却觉得举步维艰。
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表现为: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习惯已形成某种定势,而实施素质教育却要从头摸索和积累经验;等等。
3、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某些基础设施,在不少地方还相当匮乏。
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正视它,并认真地研究它,争取尽快地解决它。
我认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全社会 ①进一步掀起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高潮,形成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强大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各方面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
教育本身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
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前途命运的大事。
要让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关于教育要优先发展的思想、关于教育要不断深化改革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尤其要深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之中去。
使他们逐步形成共识: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应当清楚:否定“应试教育”并不等于否定教育工作本身和近2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要自觉地调整心态,由被动应付转变为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②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现代化水平。
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从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来讲,教育投资都是最有效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教育发展当然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却不能等待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之后再发展教育。
教育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适度超前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我们都应从这样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投资的意义、对待教育投资的问题。
必须扩大筹资渠道。
要大力倡导人民群众踊跃捐资助学。
还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使公办民助、行业办学、私人办学、合资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齐头并进,推动教育共同投资体制的建立,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教育投资的发展格局。
教育系统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根本上把教育评价从以考分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转变为以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为标准。
①要改变评价学校的标准。
向素质教育转轨,评价标准的转轨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还应该先行一步。
因为评价标准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以什么为标准评价学校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长期以来,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在某些地方甚至成了唯一标准。
这显然是错误的。
现在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对待升学率这个问题上要辩证地看。
向素质教育转轨搞得好的学校开始升学率并不一定马上提高很多,有时可能还会出现一段徘徊期。
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但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升学率自然会水涨船高。
而这样的升学率才是真正的高质量。
②要改变评价教师的标准。
评价标准变化了,教师才会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转变自己的思路和工作。
有的教育主管部门空喊素质教育,评价标准还是老一套,岂非南辕北辙? ③要树立典型。
大力宣传那些实施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推广他们的经验,并给以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上的扶持,使他们响起来、香起来,发挥好转轨领头羊的作用。
还要树立一批素质教育搞得好的教师作为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样板,赶有目标,逐步形成一种学习风气,则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就可以由举步维艰而逐步形成一个崭新局面了。
④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力度。
决不应把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提高升学率对立起来。
更不能允许以抓教学质量为借口抵制素质教育的实施。
要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力度,对等待观望、不肯转轨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他们尽快转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
⑤加强教育思想培训。
要加快校长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使之能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要突出教育思想的培训。
这方面的教育有了成效,往往比单纯的业务水平提高更为有益。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教育思想的管理。
一位校长的教育思想落后于时代,这个学校就决不可能真正办好。
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也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校长是关键 一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认识和兴趣。
校长的认识到位了,教师的认识才能逐渐跟上来。
为加速实施素质教育,校长注意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1.转变观念。
教育新技术带给学校的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一场历史性变革。
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要鼓励教师真正把素质教育实施于课堂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实施素质教育要正确看待升学率这一问题。
不能仅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要考虑到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绝不能是高分低能。
校长还要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投入在改善教学设备和教育手段上,不要只盯着传统的校园建设。
教学副校长可以算是教研员吗你们学校的领导都是从什么样的老师中提拔的?那一年,我所在学校换了新校长,领导班子成员也大换血。
一、新校长:有钱有能力有靠山,缺一不可。
新校长原来是学校一语文老师,靠向多个学校推销学生资料,几年下来赚得盆满钵满。
他头脑不是一般灵活,推崇魏书生,教学成绩也不错,真正是名利双收。
他跟原校长关系很好,先后被提拔为教研组长、政教主任、副校长。
羽翼渐丰后,他想当校长,就用钱铺路,结识了县里某位主要领导,并认成亲戚。
第二年,他利用关系巧妙地将原校长调到中心校任校长,自己成功上位。
二、教务主任:教学业绩突出、做事认真实在的老师。
新校长上任前,已经提前物色好教务主任人选。
这位老师是市级优质课获得者,省级骨干教师,教学成绩优秀。
并且担任过教研组长,做事原则性较强,人际关系也不错。
教学是学校立校之本,教务主任必须选择熟悉教学业务、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才能真正起到领头羊作用,才能真正把教学抓到实处。
三、政教处主任:校长的远房亲戚。
政教处管学生,吃力不讨好。
万一学生出了事,就是学校的大事儿,校长往往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新任校长将政教主任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亲戚,他自然尽心尽力,校长自己也放心些。
四、后勤主任:一个非常强势的老师。
这位老师来自本地一个大家族,平时比较横,老师们惧他三分。
新校长刚上任,有些老师不服气,原校长的“余党”肯定要缠斗,必须要有一个霸道的人来“保驾护航”,就把总务主任这个肥缺给了这位“狠人”。
五、办公室主任:家庭有背景的一位老师。
学校本来没有办公室主任职位。
但有位老师是镇政府某主要领导的妻子,平时能说会道。
新校长为了协调学校跟政府的关系,就增加了这个职位。
现在社会事务进校园繁多,她负责这项工作,镇政府的人会给面子,工作也好开展。
六、工会主席、教代会主任:愿意合作的原班子成员。
上一任校班子成员中,有两个跟原校长走得“近”的,都调到中心校了。
有两位年纪大些的,仍担任教学副校长和后勤副校长,但没有什么实权。
另外两个被分别安排做工会主席、教代会主任,算是给他们一个台阶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校长提拔了近10位年轻老师,分别担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学科教研员等,将班子成员一下子扩大到16人。
这无形中给各位主任施加了压力,如果干不好,马上有人取而代之。
这就是这位校长的用人之道:有的岗位唯才是举,有的岗位任人唯亲,有的岗位因人设岗,有的岗位做顺水人情。
您觉得他这样提拔班子成员有道理吗?
说来话长。
不过从七十年代到现在,我们的乡级中学,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中。
教育教学质量也处在逐步巩固提高中。
我由衷赞誉这期间的每一任校长。
良心话,处在我们乡的受教育孩子们,相应的来说,是幸运的。
—— 一个贫困县的极偏僻的深山,仅有七千人口的小乡,竟然有七八十个研究生,博士生,他们有的在部属大学做教授(如后木桐沟的张新友同学),有的在华为集团驻海外办事处担任总监等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历任的校长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有着重要的关系。
现在回答题主所说的问题吧。
七、八十年代的校长,是由教育局人事科到学校通过与教师座谈,在教师大会上提出选拔学校领导和校长的条件(一般情况有三个条件,其一是品格好,修养好。
其二是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影响力。
其三是业务素质好教学能力强且年轻有为),然后经过充分讨论,以无计名投票的方式选出领导班子,再以同样的方式选出校长。
这时,这个校长还不叫校长,叫负责人。
等教育局报告给县人民政府,政府通过考察政审后,下任命书,才是名副其实的校长。
九十年代以后,是由乡政府和乡教育组提名,县教育局考察任命。
好在我们那儿穷山僻壤,外地的都不愿意去,大都是从我们学校选拔产生的,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说九十年代的接任校长的是我们初中时的文体委员谢X,他虽然教学能力弱了点,但是他公正廉明,组织能力强,会用人,教师都乐意恪尽职守。
第二任和第三任,原来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包括教师大多都是他们的同学,自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他们每一任都是十多年,年龄大了,就让贤;升官了,就举贤,所以学校的工作长期处于健康发展中,且充满阳光,这是令人欣慰的。
不知题主和读者看到这样的回答有何感想?敬请留言!此属[回答原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