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250的来历

什么叫250的来历,第1张

什么叫250的来历 250的由来是什么?250的由来

中国人骂一个人傻瓜、笨蛋,缺心少肺,常用一个莫名其妙的外号,就是“二百五”。

但什么是“二百五”,许多人并不清楚。

关于“二百五”的来历,有种种说法。

其一,说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结成同盟,以对付当时最强大的秦国,从而受到了各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时,却被一个刺客当胸刺了一剑,当晚不治身亡。

齐王立即下令捉拿凶手。

他用的是“引蛇出洞”之计。

办法是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让人鞭尸,然后枭首于城门口,并张榜:“苏秦内奸,死有余辜。

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

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齐王见四人,问:“千两黄金,如何分法?”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地回答说:“这好办,每人都是二百五。

”齐王拍案大怒:“把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

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来形容那些傻瓜、笨蛋。

其二,说唐朝时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仪仗队伍庞大。

走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

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行路人。

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称两个人为伍佰,于是每人就成了二百五,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

今天,二百五、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者的代名词。

其三说一人有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成事、败事,一天二人要出门,他就给两个儿子布置学习任务,大儿子写300个字,小儿子写200个字,结果他大儿子少写了50个,而小儿子却多写了50个。

父亲回来检查完成的情况,母亲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两个都是二百五!” 以上三个故事,不过是人们依据“二百五”这个熟语编出的笑话,并无历史依据。

除了我们能从中了解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之外,对于我们解词,并没有什么意义。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牌九是旧时一种赌具,其中的牌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

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

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也许这才是“二百五”一词的真正来源。

端午节由来250字为什么骂人喜欢说对方是250?250是怎么来的?

过去的铜钱多了就用绳子穿起来,为了统计方便,人们就需要规定一穿儿的数量,多少好呢?1000为一穿儿吧,发现常用的绳子不结实,摆放也困难。

而500个铜板被大家逐渐认可,从而一吊钱就是500文。

而250自然就是半吊子。

通常生活中,把一些头脑简单,处事为人不得法的半吊子傻瓜,丢丑出洋相的人,称之为“250”。

该典故出自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人,是战国时期一个说客,身藏六国相印,一时威风八面,也结下许多仇人。

但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是恼火。

为了找到凶手,谋士为齐王献上一计:把苏秦人头割下,置于城楼之上,并张贴告示:“苏秦乃内奸,杀手可赏千两黄金,望速来领赏”。

告示一出,有四人都说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领去,一人可以分得多少?”四人齐答“一个250”。

齐王大悦:把这四个“250”都拿出城门斩首示众!于是“250”一词就一直流传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235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