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俶。
这天,正逢越俶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
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俶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俶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
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
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
’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杀了他呢?”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俶掌权。
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俶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
公元前626年,越俶为夺取令尹职位,百般讨好穆王,说尽斗般的坏话。
楚穆王听信了谗言,让越俶当了令尹。
后来,越俶趁楚穆王死后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
越俶的“狼子野心”发展到如此地步,是本性所致,势在必然的事。
狼子野心成语造句和典故运斤成风的故事真的假的?成语运斤成风,这个故事是真的。
岀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苦蝇翼,使匠不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我来回答。
大家都知道,“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说的是战国中期,蒙人庄子在为其朋友惠子送葬时对随从所讲的一个哲理故事:郢城有个人鼻子上溅了点石灰,石人帮他把石灰弄下来。
可石人不是用手抹,而是挥舞着一把大板斧,呼呼生风,一斧下去,石灰尽落而鼻子无损。
其实,这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说到表演就得有双方的默契与配合。
所以庄子虽只说了“听而到之”,而其难度绝大于百步穿杨,石人的手艺也绝非卖油翁辈可比。
再就是作为配合者的郢城人,其强大的心理素质,绝非常人可比,而他对石人的了解信任,也令庄子折服。
故庄子说,“郢人立不失容”。
那这个精彩的故事究竟存不存在呢?我们看司马迁是怎么说的。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万余,大抵率寓言也。
”也就是说,庄子这个人博学多才,涉足面非常的广,但他的学术观点还是和老子是一派的。
所以他写的那部十来万字的《庄子》一书里,说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寓言故事。
我们知道,寓言里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的,多为作者为阐述某一道理的杜撰而已。
象我们学过的《农夫和蛇》、《伊索寓言》等,没人会去论证它们的真实性。
这么说来,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
但我认为,这则故事存在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毕竟司马迁也只说《庄子》里的故事“大抵率寓言也”,而没说全部呀。
如被称为诡辩术经典的庄子与惠子濠梁上辩鱼,就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
再者,庄子在说“运斤成风”的故事时,说得有鼻子有眼睛。
他说了石人表演的配角是郢城人,还说了石人后来被宋国国君宋元君请了过去等细节,虽然庄子是出于强调完美配合、充分信任的重要性,但也为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佐证。
艺高人胆大,高手在民间!谁又能说“运斤成风”的事就一定不存在?再说说“运斤成风”典故的哲理。
有人说,这故事说明了石人技艺高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如《庖丁解牛》里庖丁,应该说有那么点点。
有人说,故事说明了配合很重要,一个好汉三个帮。
也不错。
无认哪方出那么点点差池,别说石灰,恐怕鼻子脑袋也不保。
还有人说,故事说明了信赖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是故事揭示的主旨。
技术是前提,配合是关键,而相互间的信任与了解,才是根本啊。
所以庄子说,宋元君找到石人要求他为自己表演时,石人说,他的搭当死了之后,就再也没搞过这种表演了。
这就有如伯牙之于钟子期。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庄子对友人离世所表达的深深哀悼与无限思念!至此,我们可以说,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而它揭示的人性哲理才是最重要的,它有如长夜星光,永远闪烁在我们心灵的深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