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迹内容介绍: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0]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4]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二、励志小故事:( 部队生活让他正式走上文学道路)“在一片掌声里,我不知怎样地上了台。
我头晕,心跳,快要死了似的。
”这是21岁的莫言刚刚参军之后,作为新兵代表上台讲话时的心情。
当他接到入伍通知书后,村里的一位复员老兵告诉他,要想在部队迅速站稳脚跟,就得写一封决心书。
他记住了这位老兵的教导,一到兵营就赶紧写了决心书,他获得了这个上台讲话露脸的机会。
1976年,念完稿子的莫言走下讲台,听到班长低声对他说:你这个混蛋,彻底完了!他懵了,已经无心观看接下来的文艺演出。
回到宿舍后,追问班长到底是怎么回事。
班长说,“那凳子是首长坐的,你也配坐?你不站着讲话,竟敢像首长一样坐着讲! ”在新兵大会上讲话后不久,莫言被“发配”到了渤海边的黄县。
除了站岗就是下地干活,与原来的农村生活相比,没有更好,反而更差。
站岗的枯燥生活中,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
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
他报名参加了几轮考试,也获得了通过。
但不知何故,他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
按规定,他就不能录取了。
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1982年发表在河北保定的一个文学杂志《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
徐怀中仔细地看起来。
看完,他用异样的神情望着面前的年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
扩展资料人生的“第一次”:一、第一次用笔名“莫言”在童年孤独的环境下,莫言慢慢地学会了想入非非。
这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
许多美妙的念头纷至沓来。
童年的莫言躺在草地上理解了什么叫爱情,也理解了什么叫善良。
然后就学会了自言自语。
有一次莫言对着一棵树在自言自语,母亲听到后大吃一惊,她对父亲说:“他爹,咱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后来莫言长大了一些,参加了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进入了成人社会,他在放牛时养成的喜欢说话的毛病还是给家人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母亲痛苦地劝告莫言:“孩子,你能不能不说话?”“我当时被母亲的表情感动得鼻酸眼热,发誓再也不说话,但到了人前,肚子里的话就像一窝老鼠似的奔突而出。
话说过之后又后悔无比,感到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教导。
所以当我开始我的作家生涯时,我自己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莫言。
我本名是管谟业,中间的“谟”,左右两部分拆开来,便是莫言二字。
也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但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后来,莫言写了一部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爱说话“炮孩子”,其中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经历。
二、第一次发表小说《春夜雨霏霏》童年的苦难,成就了莫言的今天。
说起莫言的处女作,不得不提《春夜雨霏霏》。
1979年秋天,当莫言从渤海湾调到狼牙山下,在一个训练大队里担任政治教员时,便写小说往《莲池》寄。
“寄过去,退回来,再寄过去,又退回来。
”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了《莲池》的一封信,说希望他能去编辑部谈谈。
“我激动得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一大早,就搭上长途汽车赶到保定市。
”这次进城,莫言“见到了我永远不敢忘记的毛兆晃老师。
”毛兆晃先生当时是《莲池》的编辑,他认为莫言的稿子有一定基础,但希望作者能拿回去改改。
莫言感到稿子不好改,就干脆另起炉灶另写一篇送到了编辑部。
没想到,“毛老师看了,说还不如第一篇好呢。
”毛先生的话对莫言打击很大,但莫言还是对编辑老师保证,愿意继续改。
“我把前后两篇小说糅到了一起,又送到了编辑部。
毛老师说这一次改得很好。
不久就在《莲池》上发表了,头条,这就是我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莫言说,他最早的5篇小说都是在地区级刊物《莲池》上发表的,对这本杂志他充满了感情,“它对于我永远是圣地”。
参考资料:莫言迎来60大寿揭秘他人生的六个“第一次”—人民网莫言—百度百科
莫言的生平事迹。以及励志小故事莫言一篇拾麦穗的故事动了谁的奶酪,遭致一轮一轮的围攻?难道还应为抹黑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攻击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人歌功颂德吗?!迎合西方口味和需要而获得的所谓诺奖很光荣吗?!
问题的根本是弄清究竟是“拾”还是“偷”吧!如果把“偷”看成理所当然、理直气壮,那就是一种悲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