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二十四孝给我看,完全是灭绝人性的假鸡汤。
在二十四孝里,有一孝叫“埋儿奉母”,这一孝简直就是垃圾。
为了奉养母亲,竟然要把亲儿子搞死,生命的意义各有不同,怎么能为了一个行将就木生命的延续,就去践踏另一个含苞待放的新生命?还有卧冰求鲤,这更是统治者为了愚民统治,制造的最大的人性谎言。
恕我直言,以德报怨这种事,就有亲生父母对待儿女才能做的出。
总体来说,这二十四孝,是古代统治者为了好好统治老百姓强行给老百姓炖的一锅假鸡汤。
很大一部分灭绝人性的已经不能再提倡。
第一部分(何时定型)儒家十分强调孝道,认为孝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孝与忠又是相互联系的,由孝推及于忠,有利于封建宗法统治,所以历代王朝也以各种形式提倡孝道。
由于儒家的宣扬和历代统治者的表彰,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以孝闻名的典型故事,后来,元朝的郭氏对这些著名的孝子的故事进行收集,编辑成册,合为“二十四孝”,他还在每一个故事后都写了一首诗加以赞扬。
因为这些故事切近社会民众,通俗易懂,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二部分(故事内容)“二十四孝”是二十四个孝道的典型故事。
这些故事分别是:(1)孝感动天。
上古时的虞舜在父母和弟弟都有怪脾气的情况下,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感动了上天。
他在历山耕地时,象来帮忙,鸟来协助,帝尧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
周代的老莱子为了使双亲高兴,70岁时还不说老,经常穿上幼儿穿的花绿衣服,装着婴儿的样子在父母身边嬉戏。
一次端水上堂,假装跌倒,还学起婴儿啼哭。
(3)鹿乳奉亲。
周代的剡子,父母年老,双眼都有疾病,想吃鹿乳。
剡子便穿上鹿皮,进入深山,混入鹿群,取鹿乳给父母吃。
猎人看见要射箭,剡子急忙脱下鹿皮,说明情况,才得以幸免。
(4)为亲负米。
孔子的弟子子路家贫,常以野菜充饥,为了亲人吃好,常到百里以外去背米。
亲人死后,子路在楚国做官,随从的车有百辆,仓库里粮食堆积很多,坐在多重的茵席上,排一排鼎吃饭。
但他很感慨,以为自己再想吃野菜,为亲人背米,都做不到了。
(5)啮指心痛。
孔子的弟子曾参特别孝敬母亲。
一次,他去山中砍柴。
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手忙脚乱,而曾参迟迟不归。
母亲便咬破手指,曾参忽觉心痛,便背着柴禾回了家。
曾参跪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来,就咬指提醒曾参。
(6)单衣顺母。
孔子的弟子闵损早年丧母,父亲又娶,生有两子。
两个弟弟穿着棉衣,闵损却穿单衣,冻得他驾车时连缰绳都抓不住。
父亲知道后,要赶走后母。
闵损却加以劝阻,说后母在,只有自己一人受冻;如果后母走了,兄弟三人都会受冻。
后母知道了,非常感动,便悔改了。
(7)亲尝汤药。
西汉文帝刘恒对生母殷勤奉养,但母亲常常有病,文帝便亲奉左右,整夜不合眼,衣不解带。
所熬的汤药,亲口尝过才让端进去。
(8)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少年丧父。
当时正值王莽时代,世乱年荒,蔡顺便拾桑葚。
赤眉军看见他进行盘问,他说黑色的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
赤眉军被感动了,便送给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
(9)为母埋儿。
汉代的郭巨有三岁的孩子,由于家贫,郭巨的母亲常常将食物节省下来给孙子吃。
郭巨认为儿子可以再生,母亲不可再有,于是为了母亲,他跟妻子商量,想把儿子活埋。
当郭巨挖了三尺深的坑时,忽然发现了一釜黄金,上面还有文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10)卖身葬父。
汉代的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父亲死后,只得卖掉自己借来钱埋葬父亲。
后来遇到一位善良的女子与他成了亲。
董永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演变成戏剧《天仙配》。
(11)刻木事亲。
汉代的丁兰幼年时父母双亡,未能奉养,于是他就刻木为像,当作父母来奉养。
妻子对木像逐渐不尊敬,丁兰就休了妻子。
(12)涌泉跃鲤。
汉代的姜诗和妻子都很孝顺,母亲喜饮江水,他们就到六七里以外去挑江水。
母亲爱吃鱼,夫妇也尽力满足。
母亲不愿一个人吃,喜欢与邻居老妇人一起吃。
屋舍旁边突然涌出泉水,味道与江水一样,并且每天跃出两条鲤鱼,姜诗夫妇就用这来供养母亲。
(13)怀橘遗亲。
东汉的陆绩六岁时到袁术家做客,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
他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辞别时,橘子从怀里掉了出来。
袁术问他,他说自己的母亲很喜欢橘子,想带回去给她。
(14)扇枕温衾。
东汉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已经去世,他侍奉父亲非常孝顺。
夏天用扇子扇凉床铺,冬天用身体温暖被褥,然后再让父亲睡觉。
(15)行佣供母。
东汉的江革早年丧父,由于社会动乱,他背着母亲逃难,几次路遇强盗,他哀求不要劫他走,以供养老母。
后来客居下邳,生活十分困难,没有衣服,他就为人去当佣人,挣钱供养母亲。
(16)闻雷泣墓。
魏时王裒十分孝顺。
母亲生前惧怕雷声,死后埋葬在山林里,每遇雷雨,王裒就跑到山林里,跪在母亲墓前哭泣,并说自己在这里,请求母亲不要害怕。
(17)哭竹生笋。
晋代孟宗少年丧父,母亲年老多病,冬天又想吃笋汤。
孟宗无法弄到笋,就到竹林里抱竹而哭。
过了一会儿,地面忽然裂开,长出几颗竹笋。
他拿回去给母亲吃,母亲吃完病就好了。
(18)卧冰求鲤。
晋代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常在父亲面前挑拨,使王祥失去父母之爱。
继母冬天忽然想吃鱼,王祥便解开衣服,卧在河面的冰上。
冰忽然自动裂开,跃出两条鲤鱼。
王祥拿回去送给继母吃。
(19)扼虎救父。
晋代的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下地收庄稼,忽有老虎咬着父亲拖着走。
杨香见状,不顾一切上前,用力扼起老虎的脖子。
老虎居然吓跑,父亲幸免于难。
(20)恣蚊饱血。
晋代的吴猛八岁时,由于家贫,夏天没有蚊帐。
但当时蚊子很多,吴猛便躺在床上,任凭蚊子叮咬,他希望让蚊子吸饱,以免双亲再受蚊子的叮咬。
(21)尝粪心忧。
南齐时的庚黔娄当了县令,上任不到10天,忽然觉得心慌出汗,就弃官回家。
当时,他的父亲刚刚生病两天。
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的好坏,可以尝一下粪便,味苦就能转好,味甜就要恶化。
他尝过后,觉得味甜。
于是,他十分忧愁,便向北辰祈祷,请求代替父亲去死。
(22)乳姑不怠。
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老没有牙齿,不能吃饭。
崔山南的祖母便每天洗澡,到堂上让婆婆吸吮乳汁。
这样,崔山南的曾祖母虽然不吃饭,但仍健康生活了多年。
曾祖母生病之后召集全家,说自己没有什么报答媳妇的恩德,只是希望后世子孙媳妇们都这样孝顺。
(23)亲涤溺器。
宋代的黄庭坚在哲宗时任太史,自己虽然尊贵,但仍然事母尽孝,每天晚上亲自为母亲洗便器,时刻尽其做儿子的孝心。
(24)弃官寻母。
宋代的朱寿昌七岁时,生身母亲由于受嫡母的妒忌,被迫改嫁,50年没能相见。
后来,他与家人诀别,弃官入秦寻母,发誓见不到母亲不再回来。
他到同州时终于见到母亲,那时,母亲已经70多岁。
第三部分(总结)从“二十四孝”的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其中选录的都是各个时代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当年人们汇编这些故事,肯定也不是让人直接效仿,如法炮制,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它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尊老爱老的精神实质是任何时候都应当学习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