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 *** 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
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
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
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
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
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
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
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
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求一篇感人的革命故事,谁的都行,必须感人,快,谢!战争时期发生过哪些让人感动的故事?比起外国大片里渲染的各种战争年代的“人性”故事,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几则从来没有搬上银幕的“小故事”,点点滴滴,却同样不容遗忘,惹人动容!一:和亲公主回家公元前51年,即汉宣帝甘露三年,晨曦中的大汉长安城,就已是一片肃然:大街小巷都早已打扫干净,庄重的车马仪仗,早已在数里外的驿道上恭敬等候。
甚至大汉天子汉宣帝,也已然一身正装等待觐见。
一切的典雅隆重,足以与之前迎接匈奴单于呼韩邪媲美。
但这一次迎接的,却是一位比归顺大汉朝的匈奴单于还要特殊的人物:大汉朝的女儿,五十年前远赴西域乌孙和亲的解忧公主,今天回家了。
作为曾经挑起七国之乱的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这个自幼在外界歧视目光长大的姑娘,却在二十一岁那年时,慷慨接下了和亲乌孙的使命,从此离乡背井远嫁乌孙国。
她接下来上演的,却是堪比西汉外交家张骞的纵横神迹:一开始只是乌孙王的右夫人(小老婆),受尽冷落歧视,智慧手腕却源源不断使出,轻松放倒宫里宫外各路敌人,霸气把持了乌孙大权,终于将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的乌孙地区,变成西汉王朝追杀匈奴的桥头堡。
公元前65年,解忧公主更以其高超谋略,协助汉军打赢了与匈奴争夺西域的关键大战——车师大战。
在战后解忧公主五十六岁寿辰的饮宴上,汉军将领常惠百感交集,当场带领着众将向公主高歌祝寿:群山环抱着你啊,美丽的赤谷都城,有目共睹啊,汉家和亲的公主,各个沥血呕心……但对于此时的解忧公主来说,类似的颂歌,甚至权位荣耀,她早已心如止水,心中唯一盘旋的强烈念头,却是回家!她不止一次给汉宣帝上书,表达了年老归国的愿望,书中字字句句,两千年后再读,依然句句断肠: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
以西汉一些野史记录,书信送入长安城。
汉宣帝刘洵,这位早年在民间历经寒苦却从未叫苦的传奇帝王,读罢也潸然泪下。
终于,公元前51年,七十一岁的解忧公主如愿以偿,带着三个孙儿踏入了长安城。
那天长安城百姓家家出动,争相目睹公主的车马队伍。
这个荣耀时刻,不止属于解忧公主,更属于一百多年里,那么多为大汉朝的和平安宁,离乡背井的公主们!二:化敌为友的袍泽宋辽战争二十五年,谁是宋军里的头号战神人物,当属多次吊打辽国精锐的战将李继隆,那谁又是和李继隆最不对付的将军?当属裴济!裴济,唐朝宰相裴耀卿的八世孙,出身名门的贵公子,却更有一副硬汉脾气,对李继隆更是一百个瞧不起,早年常吐槽李继隆能力平平,就靠着皇帝大舅子的身份躺着升官。
后来李继隆在君子馆战役里用兵保守,导致辽军险些长驱直入,更惹得裴济看不惯,大骂李继隆孬种怂包。
可李继隆又哪是吃亏的人?二人来来往往斗了几回,掐的十分热闹!可988年的唐河大战,却叫这对冤家,瞬间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
辽国八万大军压境,且都是精锐的铁林大军。
宋军是打是撤?急红眼的宋太宗不出意外,又送来了坑爹的阵图,眼看大军就要在宋太宗瞎指挥下被辽军吞掉,却见一直被裴济骂怂包的李继隆,淡然说出慷慨豪言:往年河间(君子馆)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
这是这支宋军,第一次重新认识李继隆,这也是直脾气的裴济,再次认识李继隆。
然后就是宋军整齐列阵,一万宋军向八万辽军发起决死逆袭,以人人杀到血染战袍的代价,斩首辽军精锐一万五千人,是为宋辽战争史上经典以少胜多大捷:唐河大捷!而在这场大战尘埃落定后,喘一口气的宋军将士们,竟看到了奇特一幕:裴济与李继隆,这对常年的冤家,此时此刻却手挽着手诉衷肠,一片百感交集 。
这一对冤家从此时起,成了一生相知的好友!如果说有一种情怀,可以超越脾气性情恩仇,那就是战场袍泽的生死与共!三:感动北京的仆人家书万历二十七,即1598年1月,是震惊东北亚的万历朝鲜战争尘埃落定时。
北京城街头流传的,却是一封催人泪下的家书:《家人旺八续报》。
这封家书,是殉国于露梁海战役的大明副总兵邓子龙将军家的家丁旺八所写,内容也看似平淡,只是记录邓子龙将军的一些身后琐事,然而却在北京城一夜爆火,几乎到了人人传颂的地步。
因为家书的主人公邓子龙,这位为国捐躯的战将,此时此刻,正陷入到无端的谩骂风波里。
性情朴实敦厚的邓子龙,一生只知为国血战,却从不知抬头讨好长官。
因此多年以来,也就不入朝中言官的法眼。
诸如徐观澜丁应泰等言官们,更把他视为眼中钉,造谣说邓子龙贪污腐化,甚至就在邓子龙血沃沙场后,明朝兵可给事中张辅之,更说出一句混账话:功无足赎,即死亦何辞!一位打出国家战场大捷,为大明浴血捐躯的忠勇将军,得到的却是这样的谩骂,然就在这时,悲愤的邓子龙家丁旺八,以一封投书北京的家书,证明了邓子龙的清白!就是这封家书里,旺八告诉京城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他的主人邓子龙一生清贫,随葬品只有几件简单的盔甲,平日吃食都与普通士兵无二,由于一生积蓄用来贴补军饷,老将军竟连遗骸归葬的钱都没有。
正是这一篇泪奔的家书,给邓子龙恢复了荣誉:明朝给予了他隆重的表彰,英魂得以安息!刻薄对待英雄的王朝,最终都会遭到被历史抛弃的下场。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江浙一带,曾出现过一位善使双q的女人。
她带领着自己的手下,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不但多次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正面交手,丝毫不落下风,还击沉了日军的舰艇。
她就是被当时的海外媒体称为抗战“双q老太婆”的黄八妹(不过那时候她实际上年纪并不大)。
那么,黄八妹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她在抗战中又有着哪些感人的事迹呢?(黄八妹戎装照)黄八妹原名百器,小名叫做翠云,1906 年出生于江苏金山黄姑塘边扶王埭。
家中共有兄弟姐妹13人,她是唯一的一个女儿,又排行老八,所以被人叫做“八妹”。
八妹从小就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也被众多的哥哥们小心呵护着,集全家宠爱于一身。
但凡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最先想到她,难得的一件新衣服,八妹也总是第一个穿上。
更让其他兄弟羡慕的是,八妹还拥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但生逢乱世,加上家里人口太多,没上几年学的八妹还是失学回家了。
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铤而走险干起了贩卖私盐的生意,小八妹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帮手。
金山的盐场历史悠久,所产的盐晶莹透亮、色白如玉,而且杂质少、易溶化、味道鲜。
所以这里出产的盐深受盐商们的喜欢,销路也一直不错。
因此,很多人都盯上了贩卖私盐这条生财之道,金山也就成了鱼龙混杂的地区,江湖好汉和盗贼窃匪竞相出没于此,明争暗斗十分激烈,火并冲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要想成功贩盐,自身必须得有真本事保护盐船。
父亲从小教会八妹打q,并练习一些基本的拳脚功夫。
没想到,八妹还真有这方面的天赋,不但喜欢玩q弄棒,还进步神速。
她在15岁时,就能自如地使用双q,而且在有效射程内几乎“百发百中”。
她还经常将两把左轮手q插在腰上,威风凛凛地护卫着父亲所在的运盐船。
八妹17岁那年,父亲的盐船还真遇上了土匪抢劫,两艘匪船将他们死死地围困起来。
父亲见此阵仗,早已吓得六神无主,瘫坐在地。
船员们也是望风而逃,纷纷跳入河中逃命去了。
关键时刻,只见八妹圆睁双眼,嗖地跳上舱面,拔出腰间双q,对着劫匪就是一阵点射,当场撂翻了好几个人。
其余匪众见事态不妙,赶紧抱头鼠窜而去。
黄八妹的名头凭此一战而蜚声江湖,盐商们都将她视作巾帼英雄,还有人专门聘请她担任盐船保镖。
(杜月笙旧照)不过,黄八妹知道,要想凭借一人之力对付众多劫匪是不现实的。
此时,一位名叫“太保阿书”的人引起了黄八妹的注意,她想联合此人,壮大自己的实力。
阿书手上有一支队伍,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在成立之初也确实保护了盐商。
但后来管理松懈,手下人沾染了不少匪性,变得和劫匪无异了。
通过中间人的牵线,八妹结识了阿书并和他结为夫妻,两人共同管理着大约2000人的队伍。
某一日,法国驻沪总领事秘书樊尔谛带妻子赴苏州观光,乘小船游览太湖。
突然被一伙劫匪团团围住绑了肉票,并开出了40万元的赎金。
法国驻沪领事馆接到消息后,求救于青帮大亨黄金荣,黄金荣辗转委托杜月笙出面斡旋。
绑架事件牵涉到了外国人,杜月笙也不敢怠慢,马上派人赶到太湖,向劫匪阿书说明原委,希望他尽快放人,但阿书和众劫匪不愿轻易就范。
这时,八妹见事情牵涉到了青帮,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苦劝阿书收手。
最后,樊尔谛被无条件释放,绑架事件得到圆满解决,杜月笙就此欠下了黄八妹一个人情。
后来,阿书的队伍在军警的联合围剿中四分五裂,他本人也被处决了。
八妹也嫁给了当地一位乡绅当妾,在镇上开了一家茶馆,做起了“老板娘”。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目睹日寇对上海人民的血腥屠杀。
愤怒的八妹忍无可忍,重新拉起了一支约300人的队伍,开始了抗击日寇的战斗。
她为了解决武器装备问题,假扮成难民找到了杜月笙。
当时的杜月笙正在为抗战筹措物资,组建“淞沪别动总队”。
听到黄八妹的请求后,杜月笙爽快地答应将她的队伍编入了“淞沪别动总队”,并无偿为她提供了一批武器。
(右一为黄八妹)有人有q的黄八妹带领着队伍开始了游击战,不断地袭扰日寇,并掩护疏散老百姓,多次挫败了日寇企图洗劫老百姓的阴谋。
1938年夏,黄八妹接受国军第六十二师的收编,和谢友胜部联合一起对付日寇。
正当黄八妹的抗日斗争名噪一时时,她的母亲不幸落入日寇手中。
日本人企图用她母亲做人质,迫使她放下武器,投降日军。
没想到,八妹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女儿,竟然在监狱内撞墙自杀了。
听到噩耗的八妹泪如雨下,发誓定要向日本人讨还血债。
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谢友胜,以招收门徒的方式,将队伍迅速扩大至千余人,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频频袭击日军。
他们或偷袭巡逻的日本兵,或攻打日军防备薄弱的据点,掀起了抗日活动的高潮。
1943年,黄八妹曾率人在平湖上炸毁了日寇的一艘舰艇,消灭日本兵十几人。
恼羞成怒的日本人抓了八妹的大儿子和一批乡亲为人质,逼迫八妹缴械投降。
但八妹宁死不降,残暴的日军第二天就q杀了所有人质。
日寇的又一次血腥屠杀彻底激怒了八妹,她在一年内对日军发动了猛攻,先后拔掉了30 多个日伪炮楼和据点,收编了一批伪军。
她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国军的重视,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亲自接见了她,称赞她是“抗日女杰”。
抗战胜利后,黄八妹却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被国民党委任为“督剿组长”,在金山等地开展反动活动。
1948年,黄八妹又流窜于金山、平湖一带,帮助国军收集情报。
1949年,在全国解放前夕,黄八妹逃往台湾,1982年5月在台湾病逝。
虽然黄八妹在抗战胜利后逆潮流而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但她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还是会载入史册,被人民所铭记的。
(参考资料:《双q黄八妹》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