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碑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
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
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手持红缨q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消息”树上的小哨兵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
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
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
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
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
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
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
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
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
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1941年,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
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
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城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
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
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的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
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
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
为了让大部队再走远些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班留下坚守。
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
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d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
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d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q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纵身跳入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
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
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
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
杨靖宇明白了一切。
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
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
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q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
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怕,如果班级开展主题为革命年代英雄人物和故事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元宵节的故事有哪些?我是70后,出生在那个物资很匮乏的年代。
元宵节吃元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记得第一次见到元宵大概是我十岁左右,那一年的元宵节邻居李姨给我家送来了一碗元宵,那碗元宵是用油炸熟的,小小的,圆圆的,金黄金黄的,花生,芝麻,白糖馅的里面还有红绿丝。
那种香甜软糯的味道是我们极少能吃到的。
第二年元宵节我妈尝试着自己做元宵,家里有蒸豆包剩下的黏米面,没有花生芝麻,更没有红绿丝,于是就做了豆沙馅。
做出来的元宵生坯比豆包小不了多少,担心炸不熟就把元宵生坯按扁了,薄一点好炸熟呀!于是我妈也做出了同样香甜软糯的——油炸糕。
就这样,我妈也乐呵呵的给隔壁李姨家送去了一碗。
又过了几年,街里有卖那种袋装的元宵的。
我家买回来两袋,元宵节的下午我妈在家炸元宵。
滚烫的热油,冻的硬邦邦的元宵直接下了锅。
极热遇极冷元宵一下子就爆炸了,飞溅的热油把我妈手和脸都烫了,赶紧关火躲到里屋,任厨房乒乒乓乓的炸裂。
我爸在里屋处理好我妈脸上手上的伤之后(幸好伤的不重)厨房也安静了。
我们到厨房一看,元宵蹦了满地,锅里锅外都是油,搞了一下午卫生。
晚上我弟同学来家里,听说我们家的事,她说——她妈把元宵放一个大碗里蒸熟的,所有的元宵都粘在一起,分不出个了。
她们家是用筷子挑(tiao)着吃的。
不管咋吃,人家吃着了。
我们家损兵折将,忙半天,没吃着呀!过了几年又是元宵节,街里有卖那种盒装的元宵,又叫汤圆。
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元宵广告温馨可爱。
有黑芝麻馅的,枣泥馅的,椰蓉馅的品种很多。
买之前特意问问,这玩意咋做熟呀?回到家像煮饺子似的煮熟的,连汤带水的捞出来,这种汤圆很软很香也很好吃。
现在汤圆的花样更加多,大的小的,各种颜色的,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各位网友有和我相同经历的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喜欢的点赞加关注!!!
众所周知,元宵节有很多娱乐活动,比如说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猜灯谜等等。
其中猜灯谜由来最久,趣味性最强。
元宵灯节猜灯谜只是嗷头,灯谜背后的爱情故事才是人们最向往和追求的浪漫。
下面,来看一下古代三个发生元宵灯谜的凄美爱情故事。
第一个爱情故事:亡国公主书写破镜重圆在隋朝的元宵节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大家都知道,陈后主因为在任期间荒淫无度,最终成了亡国君。
而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长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才貌双全。
她嫁的也一位大才子徐德言。
后来,眼看衰败的南朝即将被隋朝灭掉,夫妻两人约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如果失散,便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街市,以获得对方的消息。
不久,隋朝攻破南朝都城,乐昌公主也成了隋朝的大将杨素的俘虏,因为乐昌公主长得实在太漂亮,而且才华横溢,杨素对她爱如潮水。
而乐昌公主的丈夫徐德言也在乱军中侥幸存活下来,他牢记约定,辗转千里寻妻来到了京城。
而这年的正月十五,乐昌公主因为思念丈夫,便以卖破镜为名,来到了街头寻夫,结果这对有心的夫妻竟然奇迹般相遇了,他们将破镜合在一起果然重圆。
再后来,杨素知道了个人缘由,在感动之余让他们夫妻团圆,于是诞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破镜重圆。
第二个爱情故事:赶考书遇奇联成就双喜话说宋朝时期,大才子王安石赴京赶考,路过某地时正值元宵佳节,只见一大户人家悬一上联来征对招亲,联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也去凑热闹,结果竟然答不上来。
失落地来到京城后,如期参加革命了科考。
结果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头脑一转,想到了招亲联,于是当即答出。
主考官一听喜不自胜。
结果王安石被录取为进士。
凯旋还乡时,路过那时,闻知那户人家的招亲联仍无人能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竟被招为快婿。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收获双重大喜的王安石在和佳人拜天地时喜不自胜,在红纸上挥笔写下连体的“囍”字,贴在门上。
据说这便是双喜的由来。
第三个爱情故事:书生拾得手帕里的千古奇缘宋徽宗时期,正值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东京汴梁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公子张生到乾明寺去观看花灯,结果在殿上捡到一系着香囊的红绡帕子,张生打开帕子定眼细看,但见上面写着一首求爱情:“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血染成红。
殷勤遗下轻绡意,奴与才郎置袖中。
”更令人称奇的是求爱诗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是也。
”张生是个有心人,第二年元宵节之夜,春心萌动的他赴约了。
结果真的看见了一辆挂了一只鸳鸯的灯车。
张生走上前,车窗里突然出现一绝美佳人身景,一娇滴声音传来:“愿见去年相约之媒。
”张生闻言又惊又喜,赶紧掏出信物香帕,佳人伸出玉手接过,看过后,细声笑道:“京辇人物极多,惟君得之,岂非天赐尔我姻缘耶?”于是揭窗让张生上马车,两人牵手绝尘而去,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