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故事1000

航空故事1000,第1张

航空故事1000 梦想与航空的1000字高中演讲稿

我从小有个梦想,想和小鸟一样,飞上天空。

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甚至想飞上太空,翱翔在宇宙之间。

我读幼儿园时,常喜欢跟着父母一起看《西游记》,孙悟空那腾云驾雾的本领,使他在人间与仙境之间来去自如,我羡慕极了。

常常幻想自己能长出一对翅膀,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夜晚,我常梦见自己脚一蹬,就飞到仙境吃仙桃,飞到月宫去玩耍。

那又香又甜的梦呀!常使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地告诉爸爸妈妈,他们总是说:“是你夜里在长高,你没有翅膀,怎么能飞上天呢?我多么想长出一对大翅膀来呀!我上小学了,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些关于人类上天的故事,又勾起了我的飞天梦。

从故事中知道了人类在我父母还没出生前就突现了上天的梦想,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飞船,以1小时48分的时间绕地球飞行1圈后安全返回,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苏联和美国的宇航员不仅完成太空行走的任务,而且登上月球,并建立了国际空间站。

这时,我的飞天梦变成了航天梦。

我多么想到月球上去漫步。

看看月球上是否有月宫,宫中是否有美丽的嫦娥仙子和活泼机灵的小玉兔。

我真想成为像造出第一艘无人太空船、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艘载人太空船那样的科学家,即使不能亲身飞上太空,也能看到那些地球之外的东西,还能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学会很多东西,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科学家,研究出许多太空船,能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争取能成为一个航天员翱翔宇宙,这是最好不过了,我以后要是成为像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样的航天员就好了,像他们一样拥有强健的体格,反应敏锐,最重要的是像他们一样翱翔太空。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要向航天员的选拔标准看齐,我知道成为航天员不是那么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

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可见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体格多么的优秀,能在近千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真了不起。

现代航天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从第一个人类上天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了,1961年4月,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07分苏联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在拜科努尔发射升空,加加林成为登上太空的第一人。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神五” “神六” “神七”,再到“神八”,从一人,到两人,再到现在的三人,中国的航天技术一步步的向世人展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迎来了长足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探索无限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是我们接班人的任务。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更应该把学到的航天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好好学习是我们伟大的使命,建设祖国是我们永远的目标!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1000字的急!长江1000发动机的突破,对中国航空事业的贡献有多大?

首先来了解一下长江1000发动机,这个属于大型民航飞机专用发动机,是专门为国产大型客机c919研发配置的,众所周知我们的国产大飞机,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都是薄弱环节,这些年来我们在飞机发动机研发方面投入巨大,就是为了改变发动机短板的情况。

在发动机领域军用国产发动机进步飞快,从推力和稳定性以及寿命方面都在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虽然说跟最先进的还有三十年左右的差距,但是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而且这种差距在努力下慢慢缩短,军用上面的突破其实也是给民用上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说军民不一样,但是有些方面是有类同点的。

军用研发速度在加快,而民用其实也并没有落下进度,我们在好多年前就有过大型客机的研发经验,那是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虽然最后下马了非常可惜,但是相关的研发技术资料其实还保留,直到十几年后,我们又重新开始研发大型客机,以前是没有钱,现在不缺钱了,自然不会说有半途而废的情况存在。

发动机短板的确很无奈,上面其实也是看在眼里,虽然说国际什么时候有质量好的发动机可以买,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很难保证进口的使用权限问题,所以靠买的东西来维持是不靠谱的,必须要自己发愤图强,c919现在使用的发动机和一些国产中小型飞机发动机其实都是进口的。

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己的国产发动机还没有研发成功,长江1000就是专门拥有大型客机用的发动机,同时也是我们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客机发动机,据权威报道,长江1000发动机获得了巨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个代表着就是我们离自己的国产发动机又近了一步,至少这个贡献会是将来国产发动机的技术经验积累,意义重大。

零和一之间看来差不多,但是从无到有去理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长江1000的突破,为正在加紧研发的长江2000发动机提供了技术经验方面的支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国产客机发动机的研发有了基本的技术保障支持和借鉴,就等于一个平台搭建好了,以后的各种国产发动机可以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去突破,时间会大大缩短,意义就完全的不一样了。

当然现在的长江1000发动机研发还在继续,离真正的下线投入运行使用还早,只是一旦成功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摆脱西方国家的垄断,在国际客运飞机方面,我们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会提高,到时候他们的一些垄断会被打破,我们将不再受制于人,也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和心情,不说远的就说国内的近万架飞机订单市场就能有一席之地,下一个阶段就是应该在 *** 控系统上的突破了,真是期待啊!

影响之大,足以开创一个时代!对于涡喷,这个我们熟悉,歼6上面就有。

反反复复用了几十年,慢慢改出了很多型号。

但是,对于大飞机上用的大直径涡扇来说,这方面以前我们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研发力量,一直是买买买的模式。

或许在我们的民航机数量在千架以下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是划算的。

因为不需要投入巨资去搞发动机产业制造能力升级,不需要去养一大批航空发动机专家和工程师。

但是,随着我们的民机大发展,每年需要的发动机数量也是成倍增加。

在此情况下,却只能眼睁睁往西方少数几个航发大国兜里送钱,这个就不划算了。

或者,通过谈判,让他们降价,是一种方式。

但是,可能吗?国际尖端科技产业的丛林法则,逼着我们必须用,必须接触到世界先进技术理念。

否则的话,像朝鲜,仍然用着歼5,有意思吗?而不单单是民机啊,军用运输机的强劲需求,也呼唤着我们自己的涡扇大航发!所以,经过艰苦的努力,长江1000涡扇成功出世。

以此为依托,我们就可以建立我们自己的涡扇大航发工业体系。

以后我们的航空之路,会越走越宽!以后再造大运输机,就不会遭遇发动机卡脖子了。

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战略空军,已经在路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32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