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见利忘义的故事

高俅见利忘义的故事,第1张

高俅见利忘义的故事 关于见利忘义和舍生忘死的人物故事

见利忘义的故事1、对于林冲来说,陆谦无疑就是他平淡生活中最值得信任,最值得交往的那个朋友,所以在陆谦面前,林冲可以说是毫无防备,他不但给陆谦说起自己受了气,甚至将林娘子被衙内调戏的整个过程都告诉了陆谦。

林冲道:“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龌龊的气!”陆虞候道:“如今禁军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得兄长的本事?太尉又看承得好,却受谁的气?”林冲把前日高衙内的事告诉陆虞候一遍。

林冲竟然在陆谦面前大肆说高俅坏话,而且还说自己没有遇到明主,自己受了气,由此可见,当时的林冲一方面是确实将陆谦当成了最可以相信的人,认为陆谦就是自己的避风港,说什么都无所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林冲的官场经验实在是欠缺,起码在斗争经验上显得很嫩。

有些事情有些话,就算自己活吞下去,也是不能说的,因为你一说出来,话就成为一个炸d,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引爆,炸伤自己。

果然,林冲发现自己上当,自己被骗去和陆谦喝酒,而林娘子则被衙内骗到陆谦家里,差点被对方玷污,林冲气愤地砸了陆谦的家,然后还愤愤地说:“这陆谦畜生!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来骗我!只怕不撞见高衙内,也照管着他头面。

”娘子苦劝,那里肯放他出门。

陆虞候只躲在太尉府内,亦不敢回家。

林冲一连等了三日,并不见面。

也就是说,回过神来的林冲,发现给自己造成最致命打击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所谓的兄弟陆谦,那个对自己最知根知底的人,给自己来了一下,伤透了林冲的心。

而陆谦出卖林冲的得到了什么呢?水浒中说得很清楚,当时富安和衙内一起将方案和陆谦说了,陆虞候一时听允,也没奈何;只要小衙内欢喜,却顾不得朋友交情。

只要小衙内欢喜,却也顾不得交情,小衙内只要高兴,那么陆谦自然有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升官发财。

也就是说,为了自己一点小利益,陆谦是踩着林冲往上爬啊。

2、秦末,郦商在高阳起兵,归顺刘邦。

他将自己的四千兵马交给刘邦统率,自己冲锋陷阵,立下不少功劳。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当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后来退休在家。

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

她封自己的侄儿吕广、吕禄为王,打算将刘家的天下变为吕家的。

吕后病死后,吕家的人蠢蠢欲动,眼看一场政变就要发生,汉朝大臣们个个捏着一把汗。

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紧急磋商,讨论对策,最后决定为了平息祸患,必须诛灭吕氏家族。

但是,当时的兵权在吕禄的手中,他掌管北军,周勃虽然是名义上最高的将领,但是如果拿不到兵符就无法调遣部队。

周勃和陈平想了半天,就想利用郦商的儿子郦寄与吕禄是好朋友的关系,除掉吕禄。

周勃首先劫持住郦商,威胁郦寄引出吕禄,乘机夺取兵符。

吕禄听从郦寄的劝告,出外狩猎散心,周勃夺了兵符,趁机控制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全部诛灭。

郦商在诛吕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去世了,郦寄由于立下大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后来史书评论郦寄,说他见到有利可图,就出卖了朋友,是个没有道义的人。

3、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

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

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

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

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

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

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

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

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舍生忘死的故事:1、李剑英2006年,李剑英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

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生命。

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

如果跳伞后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

16秒的时间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壮烈牺牲。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

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

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2、崔大庆1995年3月11日凌晨4时许,在侦破一起杀人案件中崔大庆同志接到分局刑警大队要求配合的通知后,亲自带领7名干警到案件知情人赵春利的住地对其进行传唤。

传唤时崔大庆发现另一居室有一男一女睡在同一张单人床上,意识到二人可能与本案有关,即让两民警看着他们穿好衣服,带回派出所审查,后与民警甘雷带赵春利下楼,交给防暴队员看管,反身与甘雷接应在楼上的民警。

刚进楼门口,楼上民警在喊:“抓住他,他手上有q”。

崔大庆、甘雷听到喊声立即冲到楼上堵截,罪犯见有人冲了上来,朝民警开了一q,崔大庆、甘雷毫不畏惧,扑上去与罪犯奋力搏斗。

罪犯在挣扎中又开了两q,一q击中甘雷左臂,一q击中崔大庆头部。

后罪犯被甘雷扑倒在地,甘雷与赶来的民警一起将罪犯抓获。

崔大庆同志当即被送到丰台医院抢救,因重度颅脑损伤,抢救无效,英勇牺牲。

3、邓世昌1894年(光绪二十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d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历史上有哪些见利忘义的人至少3个《水浒传》中高俅故事从何而来,原名就叫高俅吗?到底有没有儿子?

历史上的高俅(?—1126年)是北宋末年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他原名高毬,本是东京都城里一个泼皮流氓。

一次惹恼了父亲后,被告上了官府,结果高俅被“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后来,颇会钻营的高俅辗转成为大文豪苏轼府上的一个文吏。

这高俅多才多艺,会拳脚棍棒,通诗词歌赋,最擅长蹴鞠,更重要的是他有个特长:能辨别模糊不清的字迹。

苏轼喜好酒醉后创作,每每写完,第二天自己都不认识了,可这高俅不仅认识还能给他工工整整誊抄下来,让苏轼大为惊喜,遂把他放在身边当个贴身秘书。

后来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贬出京城。

因为很欣赏高俅的才能,所以临走前苏轼把高俅推荐给自己要好的朋友,但他们害怕受到牵连,都不愿意用高俅。

最后还是欣赏苏轼才华的小王都太尉收留了高俅,这王晋卿是驸马,不参与党争不怕牵连。

这王晋卿正是水浒里的小王都太尉王诜,高俅在他府里当差,后来替王晋卿办事去端王府认识了赵佶。

因为高俅擅长蹴鞠,所以爱好蹴鞠的赵佶就跟姑父王晋卿要了高俅留在身边。

这高俅也是运气爆棚,后来端王赵佶居然当了皇帝,所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高俅自然就跟着沾光当了大官。

综上所述,就是水浒中高俅故事的来源。

而历史上的高俅有三个亲生儿子,并非水浒中所说没儿子拿堂弟充儿子。

《宋史》卷二十一记载,高俅大儿子高柄,二儿子高尧康,三儿子高尧辅。

当然都被高俅弄成了国家公务员。

本文参考文献:《水浒传》、《宋史》、《挥麈录》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有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但在《宋史》中却并没有此人的传记。

于是,施耐庵利用正史留下的空白,塑造了这样一个亦真亦假的艺术形象。

从《水浒传》中读高俅,实际上是三分真七分假,甚至,遭到了严重的抹黑。

这个书中最坏的朝廷奸臣,历史的真实却并非如此。

那么,《水浒传》中高俅的故事从何而来,有几分真实,历史上的高俅及其家人又是怎么的情况呢?高俅有没有被赶出汴京贯华堂本《水浒传》开篇故事讲完,高俅便接着洪太尉出场了。

书中写道,高俅原本没有大名,因排行第二,便叫做高二。

此人出场,与梁山很多好汉一样,“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q使棒”。

同时,借用宋江的一句话,高俅“一身好技艺,蹴鞠天下无对”。

因为踢得好脚气毬,名扬京师,便得了个大号高毬。

后来发迹,便觉得“毬”字不雅,便改叫“高俅”。

高俅出身于汴京宣武军,是一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d歌舞,刺q使棒,相扑顽耍,亦胡 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这一段简介,施耐庵虚实结合,令人莫辩真伪。

《挥塵后录》中说:“父敦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進士,直赴殿試,后登八座。

子姪皆郎,潛延閣恩倖无比。

”也就是说,高俅的父亲叫高敦,曾经做过节度使,可能因故被撸了下来。

高俅出生于宣武军,似乎也是暗点高敦此前任过军职,这便很符合《水浒传》中高俅的破落户身份了。

后来,高俅发迹,高敦也跟着沾光,官复原职了。

既然高敦做过节度使,一定还是有点文化修养的,怎么就让街头巷尾的人给自己的儿子取了大名呢?高俅小名高二,说明他上有哥哥。

《水浒传》也没有给高俅安排兄弟,仅有一个叔伯兄弟高廉。

而据后文要提到的《纪事本末》,高俅是有兄弟的。

《挥塵后录》说高俅的哥哥叫高伸,施耐庵叫高俅为“高二”,《水浒传》的说法也与史实相符。

书中继续写道,高俅被父亲告了一状,便被开封府脊杖二十,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这个事情恐怕就是施耐庵虚构了,因为,高俅的父亲没有理由到官府状告儿子,高俅也没犯多大的错误。

书中说,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便被父亲告了。

这是多大的罪呢?北宋时期勾栏瓦舍是合法的去处,即便是整天泡在其间,也不至于让父亲去告发儿子,官府也不至于判高俅跌配之罪。

问题可能出在了王员外这里,“生铁”是铁公鸡之意,一毛不拔,高俅怂恿其子到勾栏瓦舍花钱,自然不会被轻易放过了。

高敦还不起钱或不愿意还钱,于是,想了这么个办法断绝父子关系以赖账。

这件事情是没有依据的文学虚构,为了写高俅的坏,便从他父亲坏起。

这便与梁山好汉有区别了,比如九纹龙史进,少年时候与高俅也差不多,但史太公却是个乐善好施之人。

武松比高俅还作恶,但武大郎的忠厚老实,也能说明武松的父亲不会是一个泼皮破落户。

高俅之所以混到蹭生铁员外家钱花,原因是其父亲破落了。

而其父不仅破落,还养成了赖账的坏毛病,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高俅焉能学好?高俅到底是怎么发迹的按照《水浒传》的写法,高俅被逐出东京后,投奔到淮西柳世权的赌坊,继续其帮闲生涯。

后来,宋哲宗求雨成功,高俅遇赦回京,柳世权便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亲戚,开生药铺的董将仕。

在武松的故事中,施耐庵还写到一个生药铺的老板西门庆。

这是前后照应,说的是观其交往知其为人,高俅出身不好,交际也不正经。

不过,高俅是否有这些经历,都是无从考证的。

我想,高俅大致不会有这样的履历,否则,又如何做了苏轼的小秘书呢?《挥塵后录》中,讲到了高俅是苏轼的一个行走小吏,因为此人很有些才干,确如《水浒传》中所说的那样。

但是,高俅却并没有施耐庵说得那么糟糕,“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假若这样,苏轼就不会对高俅有惜才之心了。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再度遭到谪贬,自翰林学士出任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知府。

为了不连累和影响高俅,苏东坡便把他推荐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王冼)。

假若如《水浒传》写的那样,苏轼知道高俅不是个好鸟,怎么敢把他送给王冼呢?王冼对高俅也很是看中,七年时间内,一直把高俅留在府中。

因为高俅原本就擅长“行走”,所以,当端王赵佶看中了妹夫的篦刀后,高俅才有机会接到这个美差,来到宋徽宗的身边。

挥塵后录中说,高俅因为被王冼派去送篦刀,偶尔展示了蹴鞠功夫,便被端王留在了府中。

一个月后,宋哲宗驾崩,端王继位,是为宋徽宗。

高俅的这段经历被写进了《水浒传》,故事情节大致与《挥塵后录》相仿,没有多大的出入。

只不过,王冼送给端王的篦刀,在《水浒传》中换成了龙笔架、镇纸玉狮子而已。

问题就出两个时间节点上。

高俅在苏轼身边,并不是《水浒传》所讲的那样,刚去就被打发走了。

苏轼、高俅之间有很深厚的交情,绝非照面就能建立起来的。

而且,在小王都太尉那里时间也不短,前后总共七年。

因而,也就能倒推出高俅是不可能帮生铁员外公子使钱,然后再被逐出东京的。

另外一个重大时间节点,就是在高俅迅速做到了殿帅府太尉这个高官。

《水浒传》中是这样讲的:(宋徽宗)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要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

”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

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高俅是不可能在半年之间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的,《挥塵后录》中的记载却是:“数年间建节,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

”《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政和)七年春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已经是宋徽宗继位的第十七个年头。

可见,《挥塵后录》所言可据,《水浒传》中高俅迅速升职,与史料中不符。

高俅的身世史籍中无据可考,但从其父高敦后来复出的情况看,施耐庵说高俅是破落户子弟是有依据的。

至于如何辗转来到小苏学士那里,因为没有可考之处,施耐庵便做了文学虚构。

高俅的发迹经历大致如施耐庵的写法,只不过省略了高俅西北边陲立功,遍历三衙等过程,还把其升职时间高度提速,压缩到了半年时间。

高俅有没有儿子呢?《水浒传》中说,高俅有一个干儿子,也就是欺负林冲老婆的高衙内。

这也是不符合历史史料的文学虚构,目的还是为了黑高俅。

据史料记载,高俅是有儿子的,不仅有儿子,而且,还有三个。

据《宋史》记载,高俅的老大高柄,老二高尧康,老三高尧辅。

其中,高柄于绍兴十七年(1147)被封为昌国公。

北宋末年,吏治腐败,朝廷裙带关系比较盛行。

高俅仿效蔡京做法,把高尧康由遥郡转为正任。

所谓遥郡,就是没有统一到北宋疆域的地区,由武臣“遥”领州府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职,实际上就是一个挂名虚职。

《宋会要辑稿》中说,老三高尧辅做到了承宣使,属于边关要塞的最高军事长官,大约相当于《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的职位。

史籍中能够查到的高俅儿子辈的事迹,大概就是这些。

《水浒传》中没有高俅这些儿子的任何文字信息,恐怕就有点问题了。

同是《水浒传》奸臣的蔡京,施耐庵除了写其奸、贪之外,还以梁中书、蔡九知府来表现其利用权力搞鸡犬升天勾当。

假如施耐庵把高俅的几个儿子做了高官也写进书中,岂不是更能达到黑高俅的目的?实际上,施耐庵很愿意写高俅子辈们与其沆瀣一气,作乱朝纲之事,这样,高俅三代人就都不是善类了。

但是,很奇怪的是,书中只写了高俅有一个干儿子,以及在高唐州做知府的叔伯兄弟高廉。

我想,这其中的缘故大致有两点。

要么,施耐庵就将高俅设计成一个奸臣,这原本就是一个正史上没有被立传的人物,无需做过多的考证。

高俅三个儿子的情况也散落在其他人的传记,或者非正史的典籍中,也就没有必要花力气去逐一考证了,虚构高衙内、高廉便足以说明问题。

还有一个缘故,就是高俅此人史家口碑不差,比较一致的认为此人“大节不亏”。

同时,高俅非常讲感情,重义气,知恩图报。

苏轼在官场屡遭沉浮,死后,其遗属生活得并不好。

高俅感念苏轼提携之恩,对苏轼后人极其关照。

《挥塵后录》确实有这方面的记载,说高俅:“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給养,问卹甚勤。

”高俅曾经被派往西北边镇,与边将刘仲武关系密切。

后来,高俅举荐刘仲武的儿子刘锜为大将,使之成为四大抗金名将之一。

施耐庵大概有意放过高俅一马,没有将他的儿子一并黑掉。

除了高俅的个人义气外,在高俅死前一年,这个《水浒传》中的头号奸臣,做了一次最正确的人生选择。

高俅父子大节不亏《纪事本末》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是童贯、蔡攸裹挟已经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南渡,企图到镇江复辟。

童贯命高俅率三千禁军扼守在泗州,以阻止被迫南渡人员北归。

高俅显得不太配合,童贯便下令自己的胜捷军射杀不愿渡河的官兵。

此时: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

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宋徽宗南渡时,高俅的几个儿子都在禁军之中。

与高俅父子兄弟情况相似的,则是蔡京的两个儿子蔡攸、蔡翛。

这两人早就密谋宋徽宗复辟事,时任礼部尚书的蔡翛,在其兄蔡攸的策划下,被派到镇江任留守,为宋徽宗镇江复辟打前站。

所以,高俅父子被童贯裹挟,便坐实了宋徽宗南渡就是一次分裂朝廷的复辟。

此后,高俅便托病留在了泗州,旋即回师汴京。

而高俅的几个儿子也跟随其回京,退出了这场复辟行动。

高俅回京后,是否向宋钦宗报告了童贯等人的情况,不得而知。

不过,高俅回京不久,宋钦宗便下令对童贯降职,并不断下诏将其谪贬。

宋钦宗很快平息了镇江复辟,童贯、蔡攸、蔡翛等人先后被斩首,高俅则在1126年病死。

在北宋王朝面临金兵大举南侵的危难之际,高俅父子不愿参与分裂阴谋,在这等大是大非面前,确实做到了大节不亏。

蔡京父子结局很惨,而高俅的儿子则不断得到升迁。

直到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还念及高氏的大节,继续提拔任用高俅的儿子,封高柄为昌国公,爵位非常之高。

《水浒传》中高俅没有儿子,并非是施耐庵不知高俅有儿子,而是因为高俅的儿子没有像蔡京的儿子那样,在北宋王朝生死存亡的关头分裂朝廷。

这一点也能说明高俅的人品并没有那么坏,至少对儿子辈的管束不像《水浒传》写的那样,都是作恶的“衙内”。

童贯从太原逃回汴京后,宋钦宗任命他为汴京留守,自己则御驾亲征。

童贯仰仗宋徽宗的恩宠,拒不奉旨,反倒率领自己的私家部队胜捷军出逃。

并且,私自调度高俅的禁军,将京城防务抽空。

高俅托病率领儿子们回京,虽然于大事无补,但却体现了高氏父子的大局意识。

因而,高俅死后,高柄兄弟们任然能做高官,并不全是仰仗老子的权势。

高俅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正史传记,史家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是,“大节不亏”的评价则说明,高俅不在“群贼”之列。

上面提到的《纪事本末》中,其实已经把高俅父子与“群贼”区分开了。

《宋史·钦宗本纪》中说: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罪,谓之六贼,请诛之。

高俅也不在“六贼”之列。

高柄、高尧康、高尧辅大概与其父一样,并没有多大的恶行,得以不断晋级,大概本人也做了很多有益于朝廷的事。

尤其是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关头,高氏兄弟恐怕还为新的王朝立下了功劳。

高俅若是祸国大奸臣,而且已经死在了靖康之难之前,赵构怎么会担忧高俅的权势而提拔他的儿子呢?即便是宋高宗体恤旧臣,照顾其后代,那也证明了高俅在前朝没有多大的劣迹,不是《水浒传》续书《征四寇》所说的“四贼”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330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