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谒音的故事

汉字谒音的故事,第1张

汉字谒音的故事 关于谐音,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车牌号:16888;谐音:一路发发发。

51888;我要发发发等。

我是爱读诗词、爱看对联的录院小书童,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谐音是利用同音或近音来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

因汉字的独特魅力,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谐音可以含蓄、风趣、幽默的表达出自己内容和想法,历来也被文人墨客所使用。

谐音在诗歌中的应用不少,比如大家熟知的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晴“谐音“情”,借天气现象表达了女子含蓄不露的感情。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丝”代“思”,委婉的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再如温庭筠的《南歌子》:“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乍读之下是不是不明所以,甚至觉得是个病句。

其中也没有用到典故,但就是不懂意思。

如把“烛”谐“嘱”,“围棋”谐“违期”,这句诗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在对联方面,用到谐音的更是数不胜数。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这是苏小妹和秦观在洞房花烛夜的对句,看起来像天气预报,更深层次按谐音理解,“不雨”谐“不语”,“成霜”谐“成双”,是不是更添趣闻,也更应景。

还有清初著名的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 此联“成仇”谐“承畴”,拿史可法与洪承畴作对比,即歌颂了前者英勇殉国的伟大,又讽刺了后者投靠满清的无耻。

另外像“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百管争鸣,笛清难比箫和”也是利用谐音,把历史人物鲁肃、樊哙、狄青、萧何与生活事物联系起来,读来韵味无穷。

可以看出,在古代,智慧的文字工作者就已经能巧妙地运用谐音的辞格。

谐音使句子的表意含蓄委婉,深意又能让人回味无穷,这种语言艺术形式是他国文字所不具有的。

如此有趣的谐音故事,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多读古诗文,试着找找哪些用到了谐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34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