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考研方向2017

工科考研方向2017,第1张

工科考研方向2017 2017年工科考研345分,能读重大吗

1、2017年工科考研345分,希望很大。

2、能否上线重大取决于招生人数和初试成绩的排名。

3、345分应该不低,所以过线的概率还是很大。

请问您,我今年2017工科考研分数274,我还有必要关注国家线准备复试么请问工科跨专业考研,哪科的专业课相对容易吸收速成?

谢谢邀请。

总体上讲不考数学的专业是相对容易的跨专业考研,容易考的三大考研专业主要有1、教育学硕士,不考数学,考试科目为三门,专业课内容不是很多,每年有考试大纲及解析可供参考。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专业、什么学历,最容易考上的科目就是教育学。

2、法律硕士,是跨专业考研最热门的专业了,该专业法律(非法学)硕士,该专业招生要求只要是本科就可以了,对于专业类型的要求几乎没有,所以说任何专业都可以报考法律硕士;该专业不考数学,考研难度相对来说就减少了,是很多文科类或者数学不好的同学的选择;相比文史类的一些专业,出来的就业相对较广,可以进公司当法务,也可以选择考公务员进入公检法系统等等。

3、中国语言文学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系下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对外汉语、文艺学、文字学等几大专业。

除考研公共课外,专业课以记忆为主,背诵理解是唯一的捷径。

课本内容比较多,咋看起来很难,其实只要梳理出了脉络还是比较容易的,考试内容不外乎这些。

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硕士较为热门的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对外汉语专业,就业前景也是非常的不错。

当然跨专业还要结合自身的性趣及学习能力。

选择跨考考研专业:可就近原则:即寻找相近专业或相关学科来跨考,最安全的方法还是找同一门类下或同一基础理论下的不同分支,如化学转药学,数学转理论经济学,电器转电子等。

总而言之,最好能够在跨考前找到专业间的“交集”。

祝所有想跨考的学子,实现理想。

如今跨专业考研越来越常见了。

由于对本科专业不满意或者想改变未来发展方向等原因,很多同学都会选择跨专业考研。

这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大家不能盲目,需要深思熟虑才行。

那么哪些专业比较容易考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近几年最受考生欢迎的几大考研专业,以供大家参考。

会计硕士据调查,会计硕士是跨专业考研人数最多的专业。

一方面因为会计好找工作,而且“钱途无量”,如果考下注会,那收入更是有保障了。

另一方面,会计考研比经济、金融更容易些,它对数学和专业课的要求都不高,而且是不限专业报考的,所以很多本科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的同学,考研大多都会选择会计。

不过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硕士报考人数过多,竞争也越加激烈。

会计专硕初试虽然不限专业,但好学校也并不容易上,即使通过初试,也很有可能在复试被刷掉。

提醒大家在考研复习时,专业课书籍一定要和官网上的参考书目相一致。

并且想顺利通过复试,除了参考书目之外,还需要阅读一定的文献期刊和著作,总之要关注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千万不能只背书哦。

金融硕士金融学也是跨专业考试的一大热门,它尤其受到理工科背景的同学的青睐。

原因显而易见:金融行业是一个高薪行业,金融硕士当然也就成了许多“跨专业”考研同学的最佳选择啦。

不过跟会计硕士一样,金融的竞争也很激烈。

而且学校实力、导师实力对于金融硕士的就业、前途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你考上名校的金融,很容易一飞冲天,如果学校普通、导师一般,有可能意义也不大。

而且考金融难度较大,如果没有理工科背景,可能会吃亏。

跨考金融硕士,应该先确定报考哪所学校,然后看看其招生目录中所明确的初试和复试科目。

初试一般不指定用书,英语、数学可用通用教材版本,专业科目用金融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纲及其辅导书目即可。

复试的话,各高校明确有指定书目,你可按照指定教材复习。

至于如何选择学校嘛,你可以先圈定一个大致的范围,然后查阅一下往年复试线,再权衡一下自己实力,再作出决定吧。

法律硕士法硕可以说是最纯粹的跨考专业了,因为它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本科生。

而考生热衷报考法硕的原因也很简单:不考数学。

对于那些本科阶段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来说,法律硕士是不错的跨考选择。

特别是如果本科学的是外语,那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法硕是全国统考,教育部统一出题,有统一的参考教材,所以无论考哪个学校,复习方法以及参考书都一样,这对一些普通高校的考生来说是难得的公平机会。

不过随着报考法律硕士的人员越多,法硕的跨考难度也在逐步增加。

而且法律行业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行业,所以毕业后的出路也值得深入思考。

除了以上三大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之外,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翻译硕士、行政管理也是考试较容易,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成为跨专业考生的上佳选择。

不过我认为,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还是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全面分析,不宜仅以报考人数来判断专业的冷热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更忌讳盲目地跟从潮流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还是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让研究生阶段有价值、有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358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