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不在年高的名人事例;周处斩蛟甘罗十二岁拜相范仲淹与良相和良医的故事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谁知道有志不在年高的故事?急需一个人的健康快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与改变的?你对三岁看老有何看法?万行大和尚:人的一生受教育只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决定了你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一次是家庭父母的教育,第二次是学校师长的教育,第三次是社会生活的历练。
我们的人生观、价值取向、道德情 *** 就是在这三次教育中形成的。
可以问问自己,到目前为止,你受了几次教育?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就决定了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面对社会,面对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和我处理的方式方法会不同呢?因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
究其根本,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不同。
比如马路上有几根金条,有的人拥上去抢,打得头破血流;有的人看到了没有去捡;有的人捡到了,交给了国家。
这就体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世界观,最后都落到一个“德”字上,这件事充分体现和检验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
现在有的年轻人习惯了被父母长辈宠爱、呵护、照顾,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付出和服务,从没想过要为别人做点什么。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
因为你一直是一个索取者、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给予者。
这就是三个阶段教育不善的结果。
当然,万事皆有因,皆有果,这就牵扯到了因果的问题。
有的人生来就是来索取,来花钱的;有的人生来就是来创造,来为社会人群作奉献的。
过去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待在阎罗王那里,不愿意到阳间去投胎。
可是他们的期限到了,阎罗王就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两个选择:一个是不用劳动,不需要付出,就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另一个是要劳动,要付出才能成功。
大哥说:“我选择要劳动要付出的。
”小弟一听:太好了!你把辛苦的拿去了,我就想要这个不用辛苦付出的。
阎罗王满了他们的愿,于是他们就投胎去了。
三十年后,老大在人间成了资本家,无论走到哪里都在布施,谁有困难都去找他。
因为他太富有了,做什么都成功。
而他的弟弟呢?成了一个穷光蛋,一贫如洗,在做乞丐要饭。
因为他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嘛!而且就算他想做点事情也做不了,因为他在因地发了愿,所以才有这个结果。
一个人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不能给他人带来利益,这不是悲哀是什么?你有健全的头脑、健康的身体,为什么不去劳动,自食其力,却总想伸手向别人索取呢?究其根本,还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适合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一个人健康快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形成与家庭父母,爷婆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龙生龙,凤养凤,老鼠养儿会打洞】(什么蔓结什么瓜)孩子出生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养,孩子模仿性徒强,最容易接受,家长的点点滴滴记在孩心理,已经成了习惯,先天性去存。
其次社会引响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果,近红者亦,近墨者黑,跟什么人唱什么歌……人的一生影响还需要各类不同的学校去受教首,去陶冶,出社会还锤炼。
总而言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学校、社会切不可分的关系!三岁看老,是因为孩子的个性形成,山河好改秉性难移,又有一句常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妄活百岁,所以三岁看老,就在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