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周大成从唐山市一家科研单位退休了,看皮影戏成了他最大的业余爱好。
在一次看戏的时候他萌发了开办公司卖皮影道具的念头,可他这个皮影迷自己压根不会做皮影。
要想开公司,就得请会做皮影人的师傅。
靠着多年来跟皮影剧团的关系,他打听到在唐山郊区农村有一位身怀祖传绝技的卢师傅。
第二天,他就找到了卢师傅居住的那个村庄,敲开了卢师傅的家门。
周大成:“态度很冷淡,对我们爱搭不理的,他说我这儿没有。
我说你这不正刻着的吗?他说我自己刻着玩儿呢,不想给。
” 卢福增:“不愿意,是不愿意那样,有点保守似的。
出山我现在也有人请过,不就那么回事吗。
在家我也弄个一两千的。
” 周大成:“他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呢?当时我是很生气。
” 虽然很生气,周大成却必须耐住性子,因为如果请不着老艺人,做皮影生意的梦想就只能是一场空。
他开始琢磨起了老艺人的心理。
周大成:“因为我本身是个经营者,用他们的话说,是个做买卖的。
总以为是要挣他的钱,有一种抵触。
对,他就有一种逆反心理,好像要骗他。
如果你要是不好好跟他接触,跟他建立一种感情让他相信你,让他理解你,如果不这样跟他沟通的话,那么很难跟他达到,一种比较愉快的合作。
” 过了几天,周大成又来到了卢师傅家。
这一次,他赶上卢家遇到了一件为难事。
周大成:“当时我记得他有一个老儿子要考学。
” 卢福增的妻子:“那时正没钱了,手头上就剩两千元钱,交不上学费,学费一交七千多元。
” 卢福增:“他把我的那些影人全买下了,当时就给钱,学费就解决了,从那时就对他有了好感。
” 周大成对卢家的雪中送炭,使卢师傅一家感动不已,卢师傅最终下定决心到周大成的公司来为他制作皮影。
第一批驴皮皮影做出来后,正逢当年的唐山陶瓷博览会召开,周大成就把这些皮影带到博览会上投石问路。
周大成:“那次就是其中有一个德国的客商,他在咱们摊位前边驻足了很长时间,他拿着那个皮影反复玩。
” 老外的驻足令周大成很惊喜。
那年的博览会启发了周大成,既然人们因为喜欢皮影戏而喜欢皮影道具,何不把道具做成工艺品,让他们购买收藏呢? 回来后,周大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卢师傅刻的皮影用精美的相框和卡纸装裱成富有装饰性的皮影工艺品。
为保证皮影的透亮,在用料上他选用上好的驴皮。
周大成将每幅定价在300元左右,比装裱前提高了十倍。
周大成就这样卖起了这种皮影工艺品,成为唐山市第一位将皮影做成工艺品的人。
不过在周大成眼中,他的皮影决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商品,而是宝贵的民间艺术,所以在卖皮影时,他经常不遗余力地为顾客讲解皮影的历史典故和相关知识。
周大成:“相传在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有一个爱妃,长得跟这个似的非常漂亮,他特别喜欢。
突然得病了,治疗不及时,死了。
这个李夫人去世以后,李少光给她做了一个人像,跟李夫人一样,栩栩如生,好像又活了,汉武帝的病咔嚓一下就好了。
” 顾客:“现在还有这么痴情的人吗?” 顾客:“咋没有?我呀!” 周大成:“小影人大舞台演绎人生五味,五分脸一只眼笑看人间百态。
五分脸一只眼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吗?如是十分脸就是整个的,五分脸就是半拉,是影人就是一只眼。
都是一只眼。
” 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现场的顾客对周大成的皮影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顾客:“你挑中的这个是准备买回去吗?对,是买回去作什么用?我家里刚刚装修了房子,我觉得这皮影人比较美观也比较漂亮,挂在家里既美观又提高家里的艺术品位。
” 记者:“这么一大车皮影一共有多少件?” 顾客:“一共有300多件。
” 记者:“买这么多做什么用?” 顾客:“这次开办一个洽谈会,为了给洽谈会上的会员送礼品,它这是一种唐山的特色。
” 近几年,随着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皮影的魅力重新焕发出来。
唐山人创新出来的皮影舞还被邀请到全国各地演出。
而此时,周大成的顾客们却纷纷反映他的皮影形式缺少变化。
周大成有意劝卢师傅从陕西皮影、四川皮影等别的流派借鉴一些样式增加品种。
然而卢师傅却不这么想。
卢福增:“我跟你说,真正比我好的影人可以说没有。
” 卢师傅固执地不愿创新,这使得周大成的皮影在品种上比较单一,顾客在最初的新鲜劲过后,来的次数就少了。
这段时间,周大成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愿意跟他共同探讨创新的女艺人,这个女艺人是半路出家学刻皮影的。
周大成:“根据市场的需要,还有客户提的意见,过去我们往往就是把一个头茬放在那儿镶起来,它比较呆板。
现在想设计整身人物,带有一个剧情,一个小故事。
” 这个女艺人受传统的局限小,两个人商量起来也比较容易沟通。
张师傅:“我的手艺不是祖传的。
把老影人的样子照新的改革改革,跟别人的不一样,不愿跟别人一样,不说出风头吧,也得出点新样子,别人一看,说是唐山做的。
” 记者:“他们祖传的为什么喜欢保守?” 张师傅:“他不会画,他们祖传的都不会画,都是老样子描下来,总是那一套。
” 张师傅善于将生活中看到的东西转化成皮影,这一点,是别的老艺人比不了的。
她刻出的皮影正是周大成所想要的创意。
这以后,他们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周大成:“它跟传统的戏剧人物,和当前的美术结合在一起,容易被现在的人们所接受。
这个组合这个画面就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这是皮影的钱。
” 周大成的妻子:“一共是5000元钱,你点点。
你家里小伙子不是结婚了吗?结婚了我表示表示心意应该的,我很高兴,向你道喜了。
” 周大成:“简办,也没告诉我,这喜酒还是要喝啊?” 张师傅:“中,给你补上。
” 周大成和张师傅共同设计的白蛇传、牛郎织女、杨家将等一批人们喜闻乐见的剧情皮影,改变了以往单个人物的样式,正好和卢师傅的传统皮影相互弥补而显得丰富。
新的作品出来后,很多人并不知道,周大成就为这批新式皮影想出了一个新的宣传办法。
他利用六一儿童节把皮影剧团请到公园给大家表演,促销自己的产品。
演员甲:“八戒奉命去巡山,半路睡觉竟偷安。
” 演员乙:“我这儿点事你都说出去了。
” 演员甲:“他用假话把人骗。
” 演员乙:“没有没有。
” 演员甲:“装模作样。
” 演员乙:“没有,没有,师傅啊师傅。
” 演员丙:“再敢撒谎定不轻饶。
” 演员乙:“是是是。
” 小观众:“孙悟空,我要孙悟空!齐天大圣!我要孙悟空。
” 现场的表演勾起了人们的购买欲。
记者:“你就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了?对。
你为什么要给她买这个呢?” 顾客:“她就是喜欢,她也喜欢看这皮影戏,小的时候她就看,她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唐山的特色,戏曲也是唐山的一种文化吧,我感觉她挺喜欢就给她买了。
” 不过,请皮影剧团表演周大成可是没花过一分钱。
演员:“我们是免费,因为这个皮影戏,你看,这儿有销售的,我们是义务表演的,那么对于我们剧团来说呢他通过买这皮影人产生了兴趣,我要看皮影动起来是什么样子呢,我觉得目的都是一样的。
” 用这种双赢的促销方式,周大成的皮影很快出了名,除了唐山本地,还远销到了北京、西安等大城市。
销量大了,周大成顺势扩大了规模,如今,他公司的艺人已发展到20多人。
从皮影戏迷到皮影商人,转眼间十年都快过去了。
有人说周大成精明,有人说周大成厚道。
他自己倒觉得,做生意其实就是做人,只有诚心帮别人,别人才会帮自己,戏里的人情世故早已渗透到他经商的为人处事中。
周大成:“从皮影里我体会出那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咱们唐山皮影不是说吗?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阿布_H2012-05-03知道答主回答量:17采纳率:0%帮助的人:2.1万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关注展开全部第一次看皮影是在美丽的水乡乌镇~~第一次看皮影是在美丽的水乡乌镇~~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皮影戏作文跪求第一篇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
随着时代变迁,这门艺术日渐淡出人们视线。
然而,在我的家乡—巫山县骡坪镇,残存着当地最后一支传统皮影戏班子,坚持给村民的文艺生活增添古色古香的味道。
说起皮影戏,我可是情有独钟。
记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个晚上,我们正在吃饭,爷爷说:“大坝里来了个皮影剧团,吃完饭我带你去瞧瞧。
”皮影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物,不知啥样。
我扒了几口饭便要去。
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爷爷来到大坝里,只听见锣声、鼓声、喝彩声吵作一团。
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着一个一米来高的木架子。
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
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
武松随手拿起身边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
锣声、鼓声、喝彩声更响了。
接着又表演了《哪吒闹海》、《西游记》、《葫芦娃》……精彩绝伦。
半夜节目结束了,我意犹未尽。
我走到架子后面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爷爷见我好奇便给我讲:“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很精致。
这皮影共有十一个关节是仿照人得关节制作而成的。
这让我越来越喜欢皮影了。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历经多少年才流传至今。
虽然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等高科技给我们的视觉享受,但皮影始终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内涵。
我爱我家乡的皮影戏.第二篇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由艺人一边 *** 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尤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变幻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爱观众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2011年11月2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一次,我们学校搞活动让我们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皮影戏。
戏中演的是一只乌龟想要抓注一只青蛙,但有一只仙鹤不让抓住青蛙,乌龟很生气,就和仙鹤打了起来,青蛙趁它们在打架,偷偷溜了。
仙鹤打不过乌龟就飞走了。
乌龟回头一看,青蛙没了,它又钻进池塘去找青蛙了。
这场戏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扬光大!第三篇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真人造假人的影子做各种动作?而假人借人灵活的手动起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能融雕刻,绘画,戏曲,音乐为一体?还是先从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来说吧。
那时候汉武帝刘彻最心爱的妃子李夫人过早去世,汉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彻夜难眠,这时,有齐人少翁深知汉武帝的心事。
他花了三个昼夜,用皮子雕刻和李夫人一样大小的形象,图上颜色学着李夫人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了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少翁贴着帷幕 *** 纵皮人,那影子像真人一样活灵活现展现在汉武帝面前,从此皮影戏渐渐流传下来,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山西发现最早的皮影是由陕西流传过来的。
皮腔纸影戏是流传在孝义民间的说唱艺术。
白色麻纸做窗亮影,当地群众称之为“纸窗灯影儿。
”演唱时,是以小唢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学术界称之为“吹腔影戏。
”还有的刻在兽皮上,下面固定好,用纸板,控制皮人的动作,也可以用皮人影一出精彩的戏。
皮影木偶师全国稀有的,孝义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其皮影木偶制作精美, *** 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逼真,为了这门艺术,剧团闯进了市场,首先他们立足国内的旅游旺点,在全国内循回演出夺得了观众的冠誉如今皮影戏已经发展成了碗碗腔,受到了当地秧歌的影响,独树一帜,正渐渐的发杨光大。
第四篇今天,我来向大家介绍中国的一个民诉瑰宝——皮影。
产地关西,有2000年的历史呢!据说,皮影是中国最早的电影。
这个皮影是何老师从西安给我们带回来的作文素材。
它是牛皮做的,那时候的人把牛看成是最珍贵的牲畜,重大的祭祀活动都用牛。
而皮影是牛皮做的,可见皮影在当时人们心里是多么的珍贵。
现在的人也很喜欢它。
我亲眼看过它还上过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珍贵的皮影吧。
这是一个“秀才”纹样的皮影。
他身着花袍,脚踏方鞋,雕工很细致。
眉毛、眼珠、耳朵,甚至连没绑好的两根头发都雕了出来。
这个秀才的领口,袖口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花纹,数都数不过来。
袍子上都是团花图案,花团锦簇,十分好看。
帽子上也有丰富的装饰物,还插着许多漂亮的饰品。
这位秀才的手也很特别,居然是“非常六加一”镇南关李咏做的手势呢!何老师说,这样精细巧夺天工的皮影,即使是一个技艺娴熟的老工匠,也要雕刻两天才能完成。
皮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颜色丰富。
这位“秀才”就是一个“好色”的人。
黑、红、紫、绿、黄,一个都不能缺。
头上,衣服上,每一个装饰都有不同的色彩。
最奇妙的是肉色,脖子、脸、手,这些地方保留了牛皮的原色。
颜色用的恰到好处。
这皮影还是可以活动的呢!皮影的头、臂、肘、和腰、膝,都有活动关节,只要表演者装上木棍,控制木棍就可以让皮影演出精彩的“皮影戏”了 。
这真是妙不可言呐!了解了皮影,我觉得它真是巧夺天工、真不愧是璀璨的民俗瑰宝!第五篇(如果你是高年级的,建议你选这篇;如果你是低年级的,前面的几篇还是很不错的)一深蓝色的夜幕拉满整个小镇的上空,唯有一轮明月挂在东南枝头。
深冬的夜是冷清的,可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镇中心的那座精致的木质小楼。
精细的镂空和雕花在深棕色的木质纹理下更具韵味,两盏大红色的灯笼挂在大门口,门口停着许多马车还不断有人匆匆进入。
室内已座无虚席,甚至有人搓着手站在或蹲在过道上。
仔细看,大多是大人带着孩子的,便有些卖瓜果糖子的小贩穿梭在其中。
“当当当”三声锣响之后,原本熙攘嘈杂的环境像是被抽空了一般,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屋内的蜡烛都已熄灭,在黑乎乎的几秒钟内连每个人的呼吸声仿佛都能听到。
突然,台中央的白幕后亮起了光,一个个手掌大小的人物形象跃然幕上,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刻画都极为精妙,连妇人的朱唇睫毛,头上的玳瑁和腰间的珠光都极为生动。
在一方小小的白幕上可以有千军万马,可以是十万八千里,全凭幕后“ *** 控者”的意念,一个形象五个关节却能被演绎的如此生动不仅靠手上功夫,还讲究“唱念”本领,再和着“乐队”的伴奏,无论怎样的天地,怎样的故事传奇都能被展现在白幕上。
影是光的魂,光下又有着“ *** 控者”的精神。
或喜或悲,亦忧亦怨,浩荡万马千军或二人含情脉脉,热闹或萧寂,观众也沉浸,“ *** 控者”本身也沉浸。
一曲终落,万籁俱寂,无论上一秒上演了什么下一秒都不会停留在幕上。
室内骤亮,观众不愿离场,我知道这是皮影人的骄傲。
二秋风已在无声无息中侵入整个城市的每一个毛孔,又或者在那样的苦难面前,秋风的萧瑟已毋庸提起。
没有兵马刀q的战争,可整个城市还是一片狼藉,房屋都被焚烧的不像样子,原本高大挺拔的树也都东倒西歪。
还未入夜,城里的灯已全部熄灭,让人不确定这里到底还有没有人住,或者说那残墙漏顶的屋子已无法让人居住。
整个城市留下的唯一一座相对完整的楼就是城中心的那座古楼。
有人说那是妨碍“进步”的“黑暗的咒”,要放火烧掉它,可那古木烧不起,大火整燃了三天也没破坏它的一处结果,只是被熏得有些黑,而那提出的人又去管别的事,便不再管它,这古楼也就逃过一劫,若是再烧上三天三夜,谁知道它的这把老骨头还能不能承受得起。
这楼内倒是再惨些,墙角已挂满蛛网,桌子椅子被砸的被折断的,七零八落。
后台的角落里还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脸不舍的抚摸着一个个皮影,再把它们一个个仔细的放在一个木匣子里,小心翼翼的盖好盖子,锁上锁,又依依不舍的抚摸了木匣子好一阵子才将它藏在墙角下的一个洞里,狠下心转头离开……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迫害这些没有生命的生命,沉淀着几百年的智慧却被当作遭人厌恶的绊脚石一样对待。
剥夺了皮影的生命,我知道这是皮影人的悲哀。
三春风拂面,新的开始,新的纪元。
他知道这是该让它们“重见天日”的时候了,戴着也细框眼镜的一脸慈祥的老人小心翼翼的取出一直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抽屉,取出木匣,激动地捧出木匣去找上一级的文化局。
当他满心欢喜的打开木匣,可他等来的不是“重生”的希望,而是一脸嘲讽,负责的主任憋住笑,说:“大爷,就您这老古董,拿回家自己欣赏吧,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看这个呀,说不定现在的小孩都不认识这是什么了。
”说着回头朝同事笑了笑,又热火朝天的讨论起八卦娱乐新闻。
老人颤巍巍的小心盖好匣子,一脸绝望的捧着匣子走出大楼。
春风如此和煦,我却分明能看到他眼眶泛红。
百年之后,希望又被扑灭,我知道这是皮影人的伤心绝望。
四夏来的火热,在有朝气的阳光的照射下每一片树叶都青翠欲滴,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成员,不管有没有生命都仿佛要跳跃起来一般。
“叮咚”“嗯,你找谁?”提着几大包礼品的文化局主任找了大半个下午,终于找到当年那个老教授的住址,可开门的却是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还是碰运气似的问“请问这是李教授家吗?”“噢,你找我爷爷呀”“你是李教授的孙子呀,李教授在家吗?”“嗯…我爷爷去年就去世了,你有什么事吗?”,听到这个消息,主任一脸震惊,但还是说明来意,那个男孩把主任引到屋内,听完他说明来意后高兴的说:“太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收,我爷爷的愿望总算可以实现了。
”说着进屋小心地捧出木匣,说:“那我爷爷的愿望就交给你们了,你们一定要让皮影传承下去呀。
”窗外夏风吹着树叶簌簌的响,男孩一脸喜悦。
我知道这是皮影人的希望。
五2008年。
奥运民俗馆。
当一个个精致的皮影在白幕上一次次翻腾,跳跃,引来一阵阵惊呼赞叹,这其中大多是外国人当然也包括不少中国人。
虽然皮影戏之类的文化遗产正受重视,可高速运转的生活已让许多人习惯“快餐文化”,像这类传统文化别说学习了,就连欣赏也不一定有时间,虽然“重见天日”,但我不知道皮影的未来和前景将会怎样。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