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首先,所谓的周朝应该将西周和东周分开讲。
周朝国祚绵长,西周和东周前后八百年国运,具体原因如下:首先,应该归功于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和周公的制度设计。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于文献中的夏朝,夏商两代是中国王权的初创时代,夏王和商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共主,整个华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
西周之所以能从西部小邦而灭掉大邑商,与这种松散的方国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西周灭商之后,采取了基于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国领土被分封制联系在一起,诸侯国家与周天子有着一系列复杂的义务-权利关系,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创制,宗法分封制对周王朝政权的巩固有着关键的作用。
作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纽带——井田制,同样也有利于王权的巩固。
第二,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周朝国祚绵长的重要原因。
西周初年,周公损益夏商旧制,制定了一整套的西周的礼乐制度,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遵守。
礼乐制度是周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在平民以上的阶层都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有利于加强整个国族对于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认同。
第三,周公及时在东方区域建立政治和军事存在,为日后的迁都奠定了基础。
西周初年,周公为了防备东方的殷顽民反抗,营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谓的成周。
成周的营建,为周王朝提供了缓冲的余地,日后,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得以东迁,到洛邑继续延续国祚。
第四,周天子并不强大的王权,使得虚君成为可能,也使得任何一个诸侯不会轻易去篡夺中央王权。
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分封制,各个诸侯国有着很大的自主权,这看上去好像是周天子没有强力控制能力,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恰好有利于政治的稳定。
在周天子强大时,他对诸侯国有很大的约束能力。
到了东周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势力衰微,但是他仍然是宗法分封制的核心,是诸侯的大家长,这种近乎虚置的君权却没有人有能力去篡夺,如果哪个诸侯有野心篡夺这个似乎已经不强大的君权,势必遭致别的诸侯群起而攻。
所以,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很有市场,而楚国的问鼎轻重则会遭致群攻!周朝能够延续国运800年,源自落后的生产力,道德至上以及分封制度。
生产和制造工艺集中在中央周朝时期的最高生产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周朝中央,甚至诸侯国都不具有。
中央,诸侯,民众,三者之间的生产力对比相当于现在的美国,中国,非洲原始部落。
生产力最直接的体现在青铜器的制造。
中央掌握了最精美的青铜器制造工艺,并把这种工艺上升到神受。
各个诸侯国朝贡或做出重大贡献的时候,赏赐精美的青铜器是最重要的当时。
生产和制造工艺集中在中央是周朝国运长久的重要原因。
尊崇周朝中央的道德至上周朝分东西。
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东周开始的原因,不是由于平民或奴隶起义,也不是由于各诸侯国造反,而是因为西戎攻击了国都。
虽然中间有深厚的原因。
但主力在于西戎。
楚庄王曾向中央问鼎,被王孙满以诸侯不可问鼎,周朝天命未绝,便将楚庄王逼走了。
如果放在后世任何一个朝代,不打过不分高低,怎么可能一句天命未绝就退兵。
分封诸侯国巩固了中央武王发周灭商之后,分封有功之臣,同姓王族自己五帝后人。
其中以同姓王族最多。
中央一方面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一方面加深王权神话思想。
各个诸侯国对于中央的感情不同,有亲有疏,为了利益,以尊崇中央的目的相互牵制。
春秋五霸时期,每一个霸主的出现,都需要中央形式上的认可。
齐桓公在具有了称霸实力之后,由中央赐予方伯称号,才真正称霸。
最不把中央放在眼里的秦朝也多次获得祭肉的赏赐。
在春秋乃至战国前期,各大诸侯国由于实力相近,以尊崇中央的名义,各国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东周可以获得生存。
战国后期,实力平衡被打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家独大,最终灭掉了东周。
周朝灭亡。
事实上,西周末期,各大诸侯国就已经从实力上超越了中央。
几百年的尊崇中央思想深入民心和分封国的相互牵制,延续了周朝几百年国运。
更多精彩请关注此号
历史上分封制最早出现在西周,西周推翻商朝建国后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同姓王室贵族,功臣和以前的贵族后代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周朝的诸侯国权利很大,有自己任命的官员,有自己的军队,严然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只是向中央交纳一定的税收。
周朝的天子只实际掌握京城周边地区,诸侯们代天子管理地方,天子在更多方面像现在的日本天皇,周朝的天子只是名誉上的天下共主。
周朝的分封制是按地位和功劳分的,也有按王侯伯子男爵位封的,比如姜子牙是候爵,他的封国齐就是个大国,楚国虽大,但楚王却是伯爵,楚王是后来自封的。
秦国的第一代王只是一个养马的,后来立功被封到西北抵抗少数民族,进入春秋末期,秦国才开始扩张,周朝的诸侯权利太大,周天子越来越边缘化,最终被秦灭亡。
西汉建立后刘邦在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实施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制度。
在前朝异姓诸侯们叛乱被杀后,大封同姓皇室到各地为王,西汉初期的诸侯国除了国相的任命权在中央外,各诸侯国可以任命官员,拥有军队,权利的膨胀让诸侯们有了野心,于是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
西汉政府平定七国之乱后,痛定思痛,开始实行弱藩政策,汉武帝时开始实行推恩制,封国越来越小,对中央再难构成威胁。
这一制度一直到东汉,封国都只有食邑权,军事政治都收归了中央。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加强统治,认为曹魏的灭亡是宗室太弱没有权力造成的,于是大封同姓皇室到各地为王,想用藩镇拱卫中央,但事与愿违,西晋诸侯王权力太大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西晋灭亡。
唐宋时期分封的王只有食邑了,不能插手地方的管理和军队的指挥,到明朝时朱元璋把他的儿子封到各地为王,目地也是保卫中央政权,但明朝藩王也没有政治军事权力,只有自己封地的税收和少量的卫队,相造反很难,朱棣能成功是因为朱棣长年镇守边疆,手中有少数军队,加上建文帝自己出昏招才成功的。
清朝的王更可怜,被圈禁在京城,只拿工资,连食邑都没有了。
综上所述,分封建起于周朝,实际终止于明朝,统治阶级都是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分封建权力过大的西周,西汉初期和西晋都出现了诸侯反攻中央的局面,于初衷背道而驰。
唐朝虽然宗室王的权力小,但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和分封诸侯国没有两样,唐政府打压宗室,但使的节度使权力过大,节度使掌握了管辖地的军政大权,唐也因此爆发了安史之乱,最后被节度使朱温篡位。
明朝的封王更像圈禁在各地,只有封地的税收,但明朝的诸王太多,最后拖垮了明朝的经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