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第1张

亨利结尾的特点 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什么?

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

一般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

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以欧·亨利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扩展资料:举例:《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老画家一直要画一幅传世之作,面对邻居请求时冷漠无比,甚至让人讨厌,一副这个女人的死跟我有啥关系的形象。

然后当病人数着落叶等死时,一夜风雨过后仍然挺立的枯叶,让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逐渐开始康复。

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个普通的医学奇迹时,女主角几句话让剧情陡然而变。

那片救了人的枯叶就是令人讨厌的老画家半夜冒风雨画上去的,而在完成这幅传世之作后,老画家可能因为活下去的希望没了,在感染了肺结核后没有挺过来。

突然整个充满寒意的社会关系变得暖暖的让人感动。

而老画家通过一个画上去的枯叶完成了生命与希望的传承,这幅绝世之画更是无愧于一开始提到的传世之作。

欧亨利式结尾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要对欧亨利式的小说做一番批判,他深深毒害了我国的微型小说创作。

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说白了就是情节翻转、出人意料。

如果是一篇两篇这样,也还有点新意;如果篇篇都是这样,就成为一种新的套路。

比如,在《麦琪的礼物》中,一对夫妇,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

圣诞节前,双方为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漂亮的梳子;德拉卖掉了秀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

双方都为对方放弃了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毫无作用了。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他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却都没有如愿进监狱;最后,当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重新开始时时,警察却把他送进了监狱。

《爱的牺牲》中,有绘画天赋的乔和有音乐天赋的德丽雅带着家里给的一笔钱到大城市深造,两人一见钟情并结婚。

婚后两人甜蜜而浪漫,但很快两人的钱就用完了。

德丽雅说自己去教钢琴挣钱来供乔继续深造,乔则去公园卖画。

实际上,德丽雅并没有找到学生,只是在洗衣房工作;乔也没有卖掉任何一张画,只是在烧锅炉。

欧亨利的小说初看很有新意,但是多了就让人感觉陷入了一种模式。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盛行微型小说,要想在很短的篇幅内制造出戏剧效果,很多作者就学会了欧亨利的结尾方式,觉得这样很讨巧。

有很多作者不惜生搬硬造,制造各种不合理的戏剧冲突和效果,给人翻转的效果。

我所喜欢的汪曾祺的小说,它的结构都是浑然天成,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却通过对人情、对人物的细微描写,让人如身临其境。

有些即使有戏剧冲突,也很合理,比如《陈小手》,团长最后打死陈小手,顺应情节,并没有故意制造悬念。

现在小说界鼓励描写日常生活,能在看似平常的里写得引人入胜,这才是功夫,比如金宇澄的《繁花》,满篇都是细碎的对话和故事,却让人感觉到浓浓的生活味,丝毫不觉得厌倦。

所以,我对这种欧亨利故意制造戏剧冲突的写法不很欣赏,这只是落后的写法而已。

最近刚看完欧·亨利的《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还挺喜欢的,里面的结局就是经典的“欧亨利”式结尾,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这篇小说后的感想。

它讲述了证券经纪人哈维在交易所的日常工作状态,经纪人哈维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表。

从小说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忙碌 ”和“浪漫”是欧·亨利在小说中的两个关键词。

当哈维进入办公室,开始工作的那一刻开始,股票行情的接收器就不停地滚动,打印纸一张张吞吐出来,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买进和卖出的指令持续不断,这些指令要求哈维的判断既要精准,又不容许有任何的犹豫,哈维在金融世界里,俨然变成一台高效的、持续不断地全速运转的机器。

而整个证券交易所也是一片喧闹,欧·亨利甚至认为,证券交易所里包含了所有的自然灾害的场面,山体滑坡、火山爆发、雪崩等轮番上演,精彩指数完全不亚于灾难片。

在临近午餐的间隙,哈维闻到一股迷人的香气,把他从金融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从一个“机器人”做回到一个正常的人,他早就想跟喜欢的速记员莱斯利小姐求婚了,但一直过于忙碌,总是忘记。

提到求婚,大家都会想到一些浪漫的场景,可是哈维的求婚却另类到让人瞠目结舌。

他径直地走到速记员莱斯利小姐身边,开门见山地直接表白,书里是这样描写的:“莱斯利小姐,我只有一点空闲,我利用它来说几句话,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我实在没有时间用普通的方式跟你谈情说爱,但是我确实爱你,请你快回答吧,又有一帮人正在抢购太平洋公司的股票了”。

听到这样的求婚,估计很多姑娘都会扭头就走。

不仅称不上“浪漫”,简直就是十分的唐突和冒昧。

而莱斯利小姐的回答,也再次衬托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绝妙之处。

莱斯利小姐答道“我们昨晚八点钟在街角的小教堂里已经举行过婚礼了”。

这句简短精辟的话成了全篇的点睛之笔,哈维的丑态、人性的扭曲暴露无遗。

沉迷于金融世界的哈维,居然狂热到连自己是否结婚,老婆是谁都彻底忘记了,于是迷迷糊糊地,上演了一出婚后求婚的丑剧。

当他走进那座数字不断跳动的交易大厅时,哈维已经不再是哈维,他冰封了自己的爱情;他面无表情,冷若冰霜,因为感性会干扰他对金融市场做出精准的判断;他没有良知,对周围的一切都冷漠至极,对他人的关心和爱,都被抛之脑后,留下的只有一颗精于计算的大脑和熊熊燃烧的欲望野心。

不得不说,欧·亨利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哈维只是他笔下的一颗棋子,他想把矛头直指当时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人们为了给金钱卖命,可以异化自己的心灵,忽视人间温情,人与人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彼此都缺少真正的沟通交流,为了竞争,也可以变得相互敌视与仇恨。

尽管哈维身居要职,拥有极好的经济地位,但他的精神世界却空空如也,而这也是当时很多上流阶层、很多暴发户的真实写照。

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铜臭气越来越浓,身上的人情味越来越弱,对物质的极度追求必然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匮乏。

欧·亨利的小说里写了很多的边缘人物,比如骗子、劫匪、强盗、小偷之类,这样的安排其实反映了欧·亨利对步入垄断资本主义的美国社会的直观理解,当时的人们将追逐金钱视为人生第一要义,坑蒙拐骗在所不惜,导致很多人道德败坏,再加上上层对底层、强者对弱者的无情剥削,边缘人物自然增多。

上层社会人士表面很风光,但实际上他们遵行的是所谓的“丛林法则”,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损人利己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最终的目的,不过也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力,更好的资源,更多的利益,这其实和那些底层的小偷、骗子没有太多区别,无非就是在美好的外表包装之下,变成一个更高级、更隐蔽的“骗子和强盗”而已。

欧·亨利的众多小说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对黑暗社会、世风日下的猛烈抨击,比如《警察与赞美诗》、《我们选择的道路》、《汽车等候的时候》、《财神与爱神》等等,既彰显了他身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也显示了他对黑暗的对立面——光明与善良的不懈追求和无限渴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397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