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的特点

歌行体的特点,第1张

歌行体的特点 古诗中的"歌行体"的特点是什么??古诗中,歌行体是什么意思?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

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

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歌行体,是乐府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古代诗歌中,歌行即古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07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