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在文学和历史领域,两位司马都是不可逾越的泰山北斗。
非要比较一番,我认为:一、司马迁的高绝。
1、开创了史书书写的体例模范。
后世的官修史书都遵循了他的这个体例。
2、求实求真、敢于犯上的铁笔著史精神。
后来的所有史官没有人能做到。
3、独立完成了《史记》。
《资治通鉴》是刘颁、刘恕、范祖禹等众多优秀史学家协助司马光完成的,并且得到宋神宗大力支持。
而司马迁在世时,全靠自己查阅浩瀚的竹简资料,独立书写。
《史记》还一直被称为“谤书”受到打击禁止的。
究天人之际的太史公4、文笔传神、精确。
用《离骚》文笔书写充满人性的历史,强调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史记》里的人物是生活在历史时空下的,充满了立体感有个性灵魂的人。
因为司马迁要给这些人物画工笔画,是画给后世人看的。
《资治通鉴》里都是军国大事,都是王侯将相,更像是历史车轮中一段故事里的演员。
因为他们的作用就是专门演给皇帝看的。
5、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评论,太史公曰。
敢于在史书中明确自己观点立场的,不仅需要眼光胸怀经得起历史考问,还要有胆量。
司马迁敢于向后世历史表述“太史公曰”,他已经把生死置于度外了。
后来的许多史书,都不敢妄加评论,生怕那句话说错了,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他们写的史书水准可想而知。
二、司马光的厉害。
1、他尽量客观去描述历史,不像司马迁带了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比如司马迁明显偏爱项羽、李广、荆轲,也明显不喜欢卫青、霍去病。
所以,《项羽本纪》《李广列传》《刺客列传 荆轲刺秦王》写的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
李广在历史中的作用明显比不上卫、霍,但《卫青霍去病传》就像在应付差事)司马光写的相对客观公正,不去刻意抬高谁,或贬低谁。
一丝不苟 校刊严谨的 司马光手迹2、开创了编年体通史,区别于二十四史固定的纪传体模式。
但它的史料价值,一点不低于任何史书。
其他史书的缺漏、疑惑往往还要从《通鉴》里找参照。
编年通史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看清楚。
纪传体侧重于人,《通鉴》侧重于说事。
3、多人撰写,文笔如出一人。
虽然《通鉴》是多人撰稿,但每个字都经司马光一丝不苟校刊、严谨增删确认的。
读起来丝毫觉不出是多人手笔,加上司马光身兼政治家、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多重身份。
使得《通鉴》既有政治家高瞻远瞩的胸怀气魄,又有史学家求实务真的可靠,还有优美传神的文学家手笔。
历来人们对两位司马都是满满的景仰,各有破天荒的创举,只是侧重点不同。
他们对历史和文学的贡献,堪与日月同辉。
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厉害,那样会有失偏颇。
最好他们的书互相参考着看,这样才能更立体地接近历史。
大致浏览了一下儿各位高士的回答,我认为是大部分进入了误区,没有直接回应题主的真意。
要比较文学两司马谁厉害,首先要搞明白谁和谁是两司马。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这里面说了三个人:两司马,指的是西汉时期的两个大文学家,一个叫司马迁,一个叫司马相如,卧龙就是诸葛孔明。
并非答题者所说的司马光,历史上司马光和司马迁也不是并称关系。
虽然司马光和司马迁一样,用十九年时间编撰了一部帝王心书《资治通鉴》,但他和司马迁还不能并论,必须留给赋体大家司马相如。
司马迁司马迁是《史记》作者,可谓开天辟地第一人,网罗三千年历史于一炉,虽被汉武大帝腐刑治罪,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一部旷世经典。
《史记》的价值就不说了,它是我们民族有史以来记载最全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三皇五帝到武帝,整整几千年尽收眼底,若不是有大气魄大手笔,根本无法完成这一撼世巨著。
或许,正是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和凶残暴戾,才促成了司马迁这部煌煌史书的永留后世。
司马迁被后世誉为“史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乃前无古人之作,故而司马迁也成为记史第一人,诚不虚也。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别名司马长卿,蜀郡成都巴郡人。
生卒年约公元前179年─约公元前118年。
提起司马相如,不得不说赋体,而提及赋体,必然绕不开司马相如,因为司马相如就是历史上以赋体扬名天下的第一人,是汉赋的代表作家,被誉为赋圣,或辞宗。
他的代表作有很多,特别出名的大致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其实,让司马相如名燥天下的,还因为他和卓文君那一段可歌可泣、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回文诗情真意切,当垆沽酒哀感顽艳。
他的赋作,辞藻富丽,结构宏大,瑰丽奇崛,华丽已极。
比较司马迁《史记》独树一帜,别无分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到不能再高。
司马相如词赋承前启后,前有屈夫子,后有一大群,他就是那个佼佼者。
司马迁开史家之先河,司马相如尚有来者,从这一点来说,司马迁绝对丰碑高耸,高山仰止。
但文学向来不是这么比的,两个人虽然都膺重誉,但各有千秋,不能拉抬一个打压一个,说谁比谁好都不合适,也不是辩证的看待文学作品的正确态度,他们都是中华文学的点睛人物,也都留下了无可超越的经史典籍,一样需要我们虔诚以对,一样需要我们顶礼膜拜。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