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看到事实,而是对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行解释并称之为事实。
”这也就是说,某些我们认为正确的主张,某些我们坚持的做法,只是一种偏离事实的解释。
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合乎逻辑,也可能是错的。
秉持这种理念,并不是为了打击自己的信心,而是告诉自己要保持理智,努力探求事物的真相,避免愚蠢的固执。
固执的人决不肯承认自己的认知之外还有新的天地,决不肯承认自己的意见之外还有更正确的意见。
他们坚决维护某个观点或主张,尽管这个观点或主张找不到多少事实或理论依据,但他们认为理由已经很充分了。
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单位,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争吵,双方都不肯承认对方的观点也有可能是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肯定站在正确的一方,对方毫无疑问绝对是错了。
事实上,在无穷无尽的世间万象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瞎子,在摸一头大象。
就像那个寓言故事中的情况一样:摸到一只耳朵,就说大象是一把蒲扇;摸到一条腿,就说大象是一根柱子。
无论说大象是蒲扇或柱子,并非完全错误,但肯定也不是完全正确。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根据有残缺的知识来做一些事情,但绝不可认为这就是真理。
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听听别人说什么,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也许对这头“大象”的认知会更准确一点。
但是,固执的人总认为真理在手。
因为他们摸到了什么,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什么,肯定错不了。
这就止步于通向正确的路途中,与真实相距甚远。
行动执拗比言语强硬更危险,因为做比说冒的风险更大。
当人们习惯于坚定捍卫自己认同的一切,并身体力行时,就有可能将愚昧当成智慧,做出蠢事来。
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
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一种杰出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
因为信息不足,因为情绪障碍,我们会对每一件事产生偏见。
所谓真理,只是一个有待探求的目标,事实上我们跟真理相距甚远。
人类真正能做到的不是得到完全正确的结论,而是如何得到更正确的结论。
杰出人士深明此理。
所以他们从不固执己见。
他们随时准备被更正确的观点说服。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有许多事我以为是对的,但是实验之后,我却错了,因此无论对任何事我都没有一种很自信的判定,如果某事临时让我觉得不对,我便可以马上抛弃。
”杰出人士跟普通人一样,也会在每一个问题上发生错误。
但他们有勇气随时向正确靠拢,甚至不惜为此蒙受损失。
这使他们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得到更正确的结果。
英特尔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它的主要业务和利润均来源于电脑存储器。
后来,日本的存储器开始在市场中占先。
他们最重要的武器是惊人的低价。
英特尔历来以技术领先于市场,打价格战并非其所长,所以,它的业务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如何摆脱困境?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和董事长摩尔都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
继续在存储器市场竞争,显然没有出路;主动放弃,等于放弃自己的身份,无疑会受到股东们的指责和媒体的非议。
而且,在竞争对手的进攻面前不而战退,心理上也难以接受。
有一天,格鲁夫和摩尔进行了一次决定英特尔命运的交谈。
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终于,摩尔与格鲁夫达成共识:不考虑个人的名誉得失,为了公司的前途,放弃存储器,重新开拓芯片市场。
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被格鲁夫称为“战略转折点”。
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英特尔公司重新焕发了活力。
到1995年,英特尔累计生产了1.6亿个芯片,一举占领了世界80%的PC市场,取得了绝对霸权。
坚持和放弃,都是竞逐人生的手段。
什么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主张?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个人意见?这是一道难题。
要把握其度,需要克服情绪作用,审慎考察事态人情,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
固执的人出于庸俗、无知,喜好虚荣而舍弃真理,偏爱理由而忽略功效。
杰出人士或由于预见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或由于事后修正自己的立场,总是与真理结盟,不与偏激为友。
这种理智,总是帮助他们在竞争中获胜。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感悟百年哈佛》
帮我摆脱困境的人作文510字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