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最大的支流

长江最大的支流,第1张

长江最大的支流 长江最大的支流是那条江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是嘉陵江,按多年平均流量和年径流量计算,居第一位的是岷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千米,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

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作为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为什么不能冲积出平原

首先说明的是嘉陵江流域面积大,是以嘉陵江为干流,涪江、渠江三条河流汇集在一起形成的沟谷地地貌,覆盖在四川盆地北部。

如下图:四川盆地虽然是四周高,中间低,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碗盆”形状那样标准,四周高差特别大,西部有高大的山脉,其它三个方向比西部地势要低,而且高低错落、山脉与丘陵交织在一起,围在盆地周围。

里面的盆地地形,也不是坦荡如砥、一望无际的平地,而是低山、山岭、丘陵、平原地形杂乱无章的组合在一起,至于什么地方是平原,丘陵等地貌,这与一个区域的地质构造、河流冲积有关。

我们先看看川西地区,顾名词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它是由两山夹一平原构成的地形结构,东部是龙泉山,西部是邛崃山,中间是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可谓是一平如镜,像镜面那样平整,地理学上可以称之为连等高线都画不出来的地形,为什么这么平整?与这里的地质构造有关。

西部地区是我们国家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分属于不同的两个板块,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青藏高原板块挤压扬子板块(四川盆地),形成的南北向的断裂带,成都平原断裂下陷,青藏高原隆起,在交界处形成了巨大落差,加之这个地方气候湿润多雨,河流发育,如岷江,河流上游把泥沙带到下游,淤积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西部断裂带川西地形结构是断裂带+河流冲积,那么四川盆地北部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看上图,北部地区从地质构造来看,与西部差别很大,北部地区并没有形成那么多断裂,这意味着没有断裂带和断裂带较少,凹地不容易形成,冲积形成的平原也就很难了。

从地貌上来看,四川北部是大巴山向丘陵地区过渡地带,并没有形成陡崖,而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嘉陵江等支流穿过丘陵区,高差小,下切侵蚀力也不是那么强烈,这些丘陵地区本身也难以形成地势开阔的平原。

我们看下图:四川盆地几大支流有岷江、嘉陵江、沱江等,其中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最大,它是由涪江、渠江、嘉陵江三条河流构成,所穿过的丘陵区多为页岩、砂岩、砾岩等岩性地区,尽管这些河流含沙量高,但流域内沉积地形面积小,丘陵低山多,难以形成比成都平原还大的平原。

由此看来,仅有河流的发育,还不是形成冲积平原的充分条件,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地形配合才能形成面积广大,坦荡如砥的大平原。

一般来说大的平原在河流下游容易形成,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亚马逊平原等,一方面河流下游地形展开,还有就是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得到充分的沉积,就形成了大平原,而四川盆地中嘉陵江流域没有地形的配合,拥挤在这么一个小的范围内,四周都是高山,是难以形成平原的。

这个问题当中其实也存在着答案,嘉陵江虽然流域面积很广,但我们都知道冲击平原是由上游湍急河流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水流放缓以后,沉积在水底而形成的平原,而嘉陵江只是长江支流,水流还未放缓,便已经进入了长江。

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纵观我国的冲积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黄河、长江入海口。

黄河在未改道山东之前,与长江一样都是在江苏入海,所以当前我们看到的江苏省有很大的陆地面积都是冲积平原形成的。

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西部,上游普遍河流湍急,但是到了下游以后地势变得平缓,随之对应河流江面也开始变得开阔缓慢,泥沙再也不能随着湍急河流而运动,沉淀后形成了冲积平原。

嘉陵江泥沙情况嘉陵江流域虽然比较广,水流量也很巨大,但是因为流经区域的地貌原因,导致嘉陵江是长江所有支流当中泥沙含量最高的支流,理论上从北至南巨大的泥沙含量会冲击出平原,但是嘉陵江直至汇入长江之时,所流经的区域基本都是山地丘陵,河道结构的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沿途没有平原冲击出,泥沙全都进入长江,在长江入海口沉淀。

嘉陵江流经地区地貌在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嘉陵江由北至南穿过四川盆地,很多人人为四川盆地是平原地形,嘉陵江可能会淤积形成地上河或者小型平原。

但其实四川盆地是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占比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且多集中在盆地西部,嘉陵江流经区域在四川盆地的中东部,丘陵、山地地貌,具备天然河道,不会发生黄河河南段、长江荆江段的河床容易抬高现象。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2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