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朋友圈被9.8分的《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刷爆了,又是我喜欢的阿米尔.汗主演,所以都等不及到周末就在昨天晚上带着他们去了电影院。
本没打算看完还能写点什么的,可今天和人一聊,觉得还有挺多想说的。
非专业影评,想到哪写到哪。
昨晚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么看似专制霸道的爸爸这么让人着迷?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是有大爱,他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争得荣誉,他要代表他的国家在国际大赛上拿到金牌,他要在国际大赛上听到国歌。
也因为有爱,不论村里人怎么嘲笑他们,他都完全不为所动,用他强有力的爱保护着他的女儿们。
看到她们的潜力,看到她们的长处,陪着她们成长。
直到她们有一天,即便爸爸不在身边,也可以那么强大,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他对他的孩子们是完全的信任,他从不怀疑她们的能力。
在第一场比赛时,吉塔挑了最厉害的男生对战。
爸爸说,她开战前就在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这特别棒。
第一场虽然输了,但他很开心。
后来吉塔在大学里,连续几次在国际比赛中失利,他仍然坚信,如果我们的吉塔都不能拿冠军,就没有人能拿冠军了。
一路走到最后,无论遭遇什么他都不抱怨、也不后退。
他甚至连一丝后退的想法都没有过。
那么的坚定。
吉塔在学校里学了很多与爸爸教给她的不一样的技巧,回家炫技,还把年迈的父亲打输了。
父女俩就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僵局。
然而,吉塔在国际比赛中连续失利后,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妹妹跟她说,你要跟爸爸谈谈。
妈妈在家跟爸爸说,你需要和吉塔谈谈。
这时,吉塔的电话来了。
父女两人没有一句对白,吉塔的放声大哭和爸爸的泪流满面,又包含了彼此多少的理解、心疼、想念、歉意? 他并不使用蛮力,即便是看上去很霸道,但他所有行为训练都是建立在他对女儿们的了解的基础上的。
他从对手和别人的比赛中去了解对手,他包下录相厅就为了明白女儿在和同学较量中不能突破的点在哪里,了解自己的女儿的优势,告诉她什么时候采取攻,什么时候采取守。
因为私自外出和父亲一起训练以及私自在校外加餐,被学校教练发现要开除她时,爸爸对着几个学校领导含泪求情说的那翻话,是最让我动情的。
原话我已经不记得了,大意就是:吉塔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她有这我样一个父亲,一个牺牲了她们的童年,对她们进行魔鬼般的训练,却只是为了培养她们能在国际比赛中能获得金牌能为国家争得荣誉的父亲。
求求你们不要开除她。
最后,她含泪把金牌给到他父亲手里,然后爸爸含泪又再一次将金牌挂在女儿的脖子上。
这里依然没有对白,只有带着笑容的泪水。
电影是真实故事改编,基调是为了国家荣誉而奋斗,但在全剧中却没有像我们国家拍类似片子一样有高调的言论(如**的名义),所有语言都来得那么真诚、接地气,却又透着不可抗拒的力量,直击人心,让人热血沸腾。
我个人比较迷恋这样的气场:自信、坚定、信任、有爱、用心、有力量。
哪怕霸道,却也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去追随。
摔跤吧爸爸英文简介,有中文翻译。初一,不要太难。《摔跤吧爸爸》是真实故事吗?有原型,而且原型的故事比电影还更加震撼。
在印度这样一个体育弱国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很严重。
而传统摔跤是内裤肉搏,所以这种情况下还要女孩子跟男孩子一起摔跤,这是挑战着印度的世俗眼光。
在艰苦的环境中,现实中的父亲兼教练马哈维亚为了实现了他的世界冠军梦,培养出了六名国家冠军,其中四名曾在国际赛事中获得金牌。
现实中的父亲马哈维亚,16岁开始接受摔跤训练,一直都有一个世界冠军的梦想。
他曾经夺取过邦冠军,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在中途放弃了摔跤理想。
一开始,马哈维亚并没有将女儿培养成为摔跤选手的打算,原因就是在印度,摔跤几乎是男性的专利。
转折点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悉尼,印度女子举重运动员卡纳姆·马勒斯瓦里为印度获得了一枚铜牌。
要知道,在此前20年的时间内,印度也只获得过一枚奥运铜牌,金银牌的数量全部为0。
让马哈维亚感到震撼的是,因为女性原因,卡纳姆在获得这枚铜牌前,一直都是自费训练的,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于是,马哈维亚又燃起了世界冠军之梦,他决定自己在家训练女儿们,让她们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训练的过程当然是极其曲折的,他先在自家庭院挖了一个摔跤用的泥坑。
然后他告诉家族里的12个孩子,到这里来摔跤。
此后就是田间地头和泥坑中的训练,严酷的体能训练让孩子们想要逃避,用各种方法和马哈维亚斗智斗勇逃避训练。
但是马哈维亚选择做一名铁石心肠的父亲,一段泪水与汗水齐飞的日子,他在为女儿们铺设世界冠军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马哈维亚就像是一个堂吉诃德一样单q匹马,政府体育部门不会为他投资一分钱,村里人队女孩这么叛逆的行为冷嘲热讽,甚至是他的妻子也不时的劝他不要这么执拗。
但是最终,堂吉诃德用异乎常人的毅力最终冲破了桎梏的枷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