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
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
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东二道街上有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房、扎彩铺。
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扩展资料:萧红的《呼兰河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北方土地上芸芸众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一深隐的文化层面。
该小说中作为文化载体的主要有“大泥坑”、“跳大神”和“洗热水澡”。
这样的文化载体孕生了更具文化意味的主体——“看客”群体。
尤其将主体与载体结合起来,更具有文化批判的历史厚度和哲学力度。
萧红大书特书了晴雨时节“大泥坑”各种样态及其带给人们的种种“快乐”,它既能满足人们看热闹的眼福和吃些死猪死鸡的口福,又能满足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愉乐和谈资。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呼兰河传》全文主要写什么?《呼兰河传》是萧红写的一部回忆儿时生活的乡村生活的一幅真实的记事散文。
作者用充满爱的笔调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语言活泼、拟人化,其中的好多章节被编入小学课本,供学生们学习其写作方法。
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火烧云》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其中的描写活灵活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的。
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
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这就是原文的描写。
还有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把里面的黄瓜、大倭瓜、花朵、玉米等植物都写活了:“…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自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诿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无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开有人管…”这样的文笔,小学生自然得好好学习学习。
除了文字活泼、幽默外,还写了旧时代农村或者是那时候大部分人活着的麻木与守旧,他们村里有一个大泥坑子,每逢下了雨就变成了一个大水泡子,在路中央挡道,给过路的人造成了不少麻烦,还淹死了不少小动物,他们甚至想把泥坑子旁边的院墙拆了,就是没有人提议把大泥坑子填平,就好像失去了大泥坑子生活就太平淡似的:“…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
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还有乡村里那些迷信的走火入魔的那些人们,硬是把一个健康可爱的“团圆媳妇”给活活整死了,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啊,真是让人心痛。
生活在这里的妇女大多都是早早嫁人的结果,怪不得萧红要和这样的家庭决裂,出走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才有了后来惊世骇俗的才女萧红,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好文章!
《呼兰河传》,写的是萧红小时候在呼兰河村的生活。
慈爱的祖父,严厉的祖母,愚昧的乡民,可怜的妇人与女孩,东北特有的气候风土环境……这部作品,很难严格地界定,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
作者用散淡的笔触,记录下幼年时一个一个的场景,既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更谈不到“革命性”“斗争性”,就像一个青年,与朋友讲述幼年时的点点滴滴。
但是,作品写得实在是美。
并且完全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很少居高临下的批判,更让作品有一种真实得令人心疼的美感。
人到中年。
再读《呼兰河传》,仍会不自觉地跟着作者,穿越回到自己的童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