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华罗庚正确地回答出来,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我国杰出数学家。
任伯年,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
他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完全是靠他幼刻苦勤奋得来。
任伯年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父亲影响下,他从两三岁开始读书时,就喜欢看父亲作画。
十二岁时,父亲不幸过世,家中也随之贫寒,任伯年因此也失学了,到一家扇子店当学徒。
一天干活下来很累,但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坚持画上几笔;没有钱买纸,他就用废纸作画。
店中老板知道后,看他的画也的确不凡,让他专门为扇面作画。
从此,任伯年学有所用,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
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一、囊萤夜读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
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
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二、映雪读书 晋朝有一个叫孙康的入,他生性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与人交谈则对答如流。
孙康酷爱读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手不释卷,夜以继日,乐书不疲。
尽管家境不好,他也时常面有菜色,但却难掩他目光中发自内心的光辉和热情,可是后来,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读书沉迷愈深,他的家境却每况愈下,家人说再也供不起他狂读不止、耗费灯油了,也就是说他夜里不能读书了。
孙康不是书呆子,他也不认为书中果然有千钟黍或颜如玉,只是读书实在是一件太快乐的事情,它给他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使他体会到思想的乐趣,让他的心境变得明净高远,完全超脱了眼前困窘的处境,可是眼下没有书读的日子,让他觉得每一个夜晚都令人难以忍受。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离开破败冷清的家,来到月华普照的雪原,冥思苦想,一筹莫展,心中悲苦,不知所从。
然而,就在他彷徨复彷徨之际,一个念头击中了他,原来,在这皎洁的月光下,雪原反射着无边的银光,塑成了一个清亮又辉煌的世界,周围的景物十分清晰,似乎是上天悲悯感动于他苦苦向学的挚诚,特意将这天地都化作了他读书的好场所,他欣喜异常,奔回家去,取出书来,映着雪光一看,果然分明异常,他在心中欢喜不止:“我又可以读书了,我又可以读书了!” 从此以后,每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孙康都捧一本书来到雪地,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名重一时的大学者。
他的“映雪读书”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
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名言: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3.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关于勤奋学习的故事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