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米蔡,苏轼的书画在当时是很多人都想求得的珍品。
而苏轼平时不会随时送字的,但他有个癖好就是醉酒醒了之后都要写字画画。
所以相识之人经常用这种方法得到他的字画。
有位武官对苏轼的字画也很有兴趣,不过和苏轼素不相识,无法使用此方法,于是便找来一位和苏轼相识的文官,说如果能帮忙得到苏轼的一幅字画,便以一只羊腿相换。
这位文官答应后便开始写信给苏轼,苏轼是有信必回,这样来来回回,这位文官便通过苏轼的回信捞到不少的羊腿。
后来这事不知道为什么让苏轼的弟子,也就是苏黄米蔡的黄庭坚知道了,他便把这件事告诉了苏轼。
苏轼当时也没在意。
不过有一会他办公太忙,忘记了回信。
那位文官开始盼,信不来换不到羊腿啊。
于是便派了仆人去苏轼那里催。
苏轼见了那仆人便拿起笔要回信,突然想到了黄庭坚的话,于是把笔一搁,对那仆人说:“告诉你家大人,本官今天不杀羊!” http://www.ht88.com/downinfo/137130.html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d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d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
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
”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
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
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
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
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
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
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
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东坡赤壁 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
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
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佳句。
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才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
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叫做东坡赤壁。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
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
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
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
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
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
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
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
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
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
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
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
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
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
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
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
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
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
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
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
关键在“无”、“巫”谐音。
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
“双月”合为“朋”字。
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
“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
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
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
”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
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比方说他为了帮助他的小妹和秦观的婚事他的妹妹为难秦观说只有他对的上她的诗句才可以进洞房,诗句是“双手推开窗前月”当时苏见秦观对不上来,然后就给了他一个提示,、把一块石头投进了水中,结果秦观茅塞顿开,对了句“投石击破水中天”这样才成就了他们的好事...等等苏轼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的.....
讽刺干部腐败的小故事经典的文字讽刺典故以及背后的故事有哪些?说上一段讽刺成语的背后故事:一、徐娘半老“徐娘半老”一般是用来形容中年女性还有较好的姿色,也就是还风韵犹存。
不过,与风韵犹存不同的是,徐娘半老更多是带有贬义的意思,是用来讽刺那些年纪不小却还浓妆艳抹、卖弄风骚者的中年妇女。
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其实,“徐娘半老”一词中的徐娘,指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
她是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也算是出身名门。
梁元帝萧绎,则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
最开始,萧绎还只是湘东王时,徐昭佩就已经是他的湘东王妃了。
虽然说,他们俩的婚姻是一场标准的政治婚姻,不过,这个时候两人的感情还算好,徐昭佩还为萧绎生下一儿一女。
不过,等到萧绎登基即位当了皇帝后,两人的关系就变得非常恶劣,作为王妃的徐昭佩不仅没有被立为皇后,而且还倍受冷落。
据史书上记载,徐昭佩“丑而妒,又多失行,绎二三年一至其室。
妃闻绎当至,以绎目眇,为半面妆以待之,绎怒而出。
”也就是说,徐昭佩面容丑陋、性格也恶劣,萧绎隔两三年才会去见她一次。
对此,徐昭佩则不甘示弱,因为萧绎有一只眼睛看不见,所以她每次听说皇帝要来时,就只在脸上化半边妆来侍奉萧绎,还嘲笑说反正一只眼睛只能看到一边。
见此,萧绎勃然大怒,当即离开了她的房间,两人的关系也由此变的更加恶劣。
不仅如此,据史书上记载,徐昭佩还“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徐昭佩喜好饮酒,并且常常喝醉,如果萧绎在她的房间,她一定会呕吐到萧绎的衣服中,非常恶心。
在这种背景下,萧绎就彻底不再搭理徐昭佩,转而宠幸其他的妃子。
不甘冷落的徐昭佩索性自己找情人,她先是与瑶光寺的错远和尚通奸,后来又和一个叫做季江的美少年在一起。
也正是这个叫做季江的情人,他在一次和徐昭佩云雨后,忍不住感叹道:“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这也就是徐娘半老的由来。
后来,徐昭佩还不知改过,又和一个叫做贺微的男子在一起苟且,对此萧绎已经是忍无可忍。
而此时,萧绎非常宠幸的妃子王氏突然去世,萧绎便怀疑是徐昭佩下毒杀害,便由此对徐昭佩动了杀心。
但是,碍于萧方等(萧绎和徐昭佩的儿子,也是他最优秀的儿子)的情面,萧绎还是暂时没动徐昭佩。
等到公元549年,随着萧方的英年早逝,维系这对夫妻的最后一根丝线也被扯断,于是萧绎再也没有顾忌,他直接下令将徐昭佩赐死,并把尸体送回她的娘家,理由是出妻,也就相当于是其休掉。
随后,萧绎下令以百姓之礼将她安葬在江陵的瓦官寺,萧绎还亲自写了一首《荡妇秋思赋》描述徐昭佩的淫移行为。
可见萧绎对徐昭佩的痛恨。
自此,“徐娘半老”的事载入了史书,成了教化人心的反面教材,后又成为一个贬义典故记入成语,被后世广泛传播。
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我来说几个有趣的典故:1.《借药碾》出自《笑林广记》原文:一监生临终,谓妻曰:“我一生挣得这副衣冠,死后必为我殡殓。
”妻诺。
既死,穿衣套靴讫,惟圆帽左右欹侧难戴。
妻哭曰:“我的天,一顶帽子也无福戴。
”生复转魂,张目谓妻曰:“必要戴的。
”妻曰:“非不欲戴,恨枕不稳耳。
”生曰:“对门某医生家药撵槽,借来好做枕。
”译文:有个监生临死的时候,对妻子说:“我一生挣得这副衣帽,死后一定为我穿戴好再入葬。
”妻子答应后监生就死了。
妻子为他穿衣套靴已经完毕,只有圆帽左戴右戴都不安稳。
妻子痛哭:“我的天,一顶帽子也没有福戴。
”监生还魂瞪大眼睛对妻子说:“一定要戴的。
”妻子回答说:“不是不想戴,恨其枕不安稳。
”监生说:“借来对门医生家的药碾槽,做枕头最好。
” 这里讽刺的是这个官迷,把权力看得太重,死了还惦记着自己的官帽。
但由于古代官帽都是圆的,带上去会左右晃,带不了,所以他妻子说一顶帽子也没福气带。
结果,他还魂跟妻子说,必须带,把大夫的药捻子借来做枕头,就能带安稳了。
这药捻子长什么样呢?2.章太炎拜寿1904年阴历10月10日,是慈禧太后的70岁生日。
为此,清宫上下举行了极其隆重的“万寿庆典”。
她手下那帮贪官污吏,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准备给慈禧送礼。
有个人,给慈禧写了一副寿联,得了不少银子。
对联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此时,因“苏报案”被捕入狱的章太炎,知道此事气得不行。
满怀悲愤之情,在上海“西牢”内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上联说的“南苑”,在北京南郊,是慈禧玩乐的地方。
北海,就是现在的北海公园,当时是慈禧的私人花园。
古长安,指的是现在的西安,当时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慈禧化成农村老太婆,躲到了西安。
“何日再到古长安”,就是讽刺这个事。
翻译:你今天去南苑玩,明天去北海逛,哪天再去西安(躲躲)呢?可怜老百姓的血汗钱都让你们这帮卖国贼吸干了,偌大个中国,就你一个人显摆“我有的是钱”!下联里的“赤县”,指的就是中国。
“邦圻”,邦是国家,圻是边界,连在一起就是指国家得领土。
“益蹙”,益是愈发,蹙是小,连在一起就是越来越来小。
翻译:你五十岁生日,把琉球群岛割让给外国强盗;你六十岁生日,又把台湾割让了;今天你过生日,东北三省又没了!眼看着中国的领土越来越小,真是痛心!每次你过生日,中国就要丧失一片土地!这幅对联,不仅嵌入了马屁精那幅,还改变了顺序,变成了“一人庆有,万寿疆无”。
更极尽讽刺,表达了对慈禧的恨。
慈禧的每一次“庆寿”,恰恰都与她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罪恶行径紧密相连。
在她50岁时,爆发了中法战争,日本乘机鲸吞了我国的琉球群岛;在她60岁时,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的结果以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而告终;在她70岁这年,沙俄与日本侵略者为争夺我东北三省而大动干戈,而慈禧却无耻宣布中国严守“中立”,卖国成性,奴颜婢膝!袁世凯挽联辛亥革命胜利后,北洋军阀袁世凯,却窃了胜利果实。
他打出尊孔复礼的幌子,想恢复封建帝制,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中,于1916年强行登基称帝。
不料,1916年6月6日,总共当了八十三天皇帝,他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去世了。
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实际上是在嘲讽他:袁世凯;中国人民万岁!对联贴出去后,围观的人们很奇怪。
就说了:“上联的‘袁世凯’是三个字,怎么能对‘中国人民’四个字呐?上下联对不齐啊!”写挽联的人却笑了:“袁世凯本来就对不齐(对不起)中国人民嘛!”不得不说,这文化人还挺有意思!个个草包《铁齿铜牙纪晓岚》想必大家都看过,其中纪晓岚与和珅,斗嘴特有意思。
相传,和珅有次新修了一所宅子,想请纪晓岚给他题个匾额。
纪晓岚二话不说,给他提了个“竹苞”,这和珅看了挺高兴的,雅致得很嘛!直到有天,乾隆看到了哈哈大笑。
这一问,和珅才知道自己被捉弄了。
“竹苞”拆开就是,“个个草包”,纪晓岚在嘲讽他没文化呢!苏轼与佛印一天,苏轼和佛印泛舟江上,忽然发现有个野狗在啃骨头。
苏轼用手一指,且笑而不语。
佛印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了水中。
然后,两人拍掌大笑。
原来,他俩作了一副双关哑联。
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这个比较经典,印象里特别深,毕竟苏轼跟佛印总是喜欢互怼。
蒲松龄题匾清朝时,临池王半朝为了显摆他家有文有武,就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请蒲松龄题副楹联。
蒲松龄想,这王半朝排行第八,为人狡诈霸道,人称“王八”。
就写了“三朝元老”四字作为横批,然后写下一副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王半朝看了,十分得意,觉得这番歌颂实在巧妙。
当即就请有名的工匠,把这副楹联刻在了牌坊上。
结果,大家仔细一琢磨,不对劲儿了,这分明是骂人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上联无“八”,即忘(王)八;下联无“耻”,即“无耻”。
整个楹联的意思是:“三朝元老,王八无耻。
”出自《子不语》原文:明季,关神下乩坛批某士人终身云:“官至都堂,寿止六十。
”后士人登第,官果至中丞。
国朝定鼎后,其人乞降,官不加迁,而寿已八十矣。
偶至坛所,适关帝复降。
其人自以为必有阴德,故能延寿,跽而请曰:“弟子官爵验矣,今寿乃过之,岂修寿在人,虽神明亦有所不知耶?”关帝大书曰:“某平生以忠孝待人,甲申之变,汝自不死,与我何与?”屈指计之,崇祯殉难时,正此公年六十时也。
翻译:明朝时,有个读书人找关公算命。
关公说了,“你以后能当大官,能做到都堂的位置,而且能活到60岁。
”这人听了,就很高兴。
后来,清军入关,改朝换代了,这个当官的因为投降了,所以没被问罪,也没被罢免。
不过让他疑惑的是,他都活到80岁了。
所以,他心里就想啊“是不是我做的好事儿多,上边偷偷给我加寿命了?”有天,他实在憋不住了,就去找关公了,问啊“你算的我能当大官,还能活到60岁。
这当大官是准了,但我现在都活到80了,是不是因为我人好,你也不知道会这样?”关公没理他,写了一句话“你平生以忠孝待人,人品是很好。
但清兵入关时,你竟然没殉国,所以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人一算,亡国那年他刚好60岁。
原来,关公当时看他,是个忠烈性子,想着他肯定“一仆不侍二主”,清军入关时,他肯定会以身殉国。
没想到,他投降了。
这就讽刺了,这人苟且偷生,没忠于国家,反倒“责问”他人了。
不过现在看来,这种愚忠其实也不一定可取。
土财主要对联古时候,有个书生过年时喜欢给穷人送春联。
有天,他写了个“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不料,这被一土财主看到了。
当时他就不乐意了,说“春跟福都是我家的,只能供我爹娘享受!”书生说好啊,于是给他改成了“天增岁月人增寿,爹满乾坤娘满门”!也作“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
这个不得不说,讽刺得挺狠的!徐渭送书法明朝时,山阴的知县高云,不仅是个贪官还是个昏官。
他在任时,山阴县的百姓被他祸害得不轻。
搜刮民脂民膏不说,还乱判案子。
后来,他因为会溜须拍马,竟然被提升到宁波去做知府。
走时,他还想大捞一笔。
于是借机办了个告别宴,县里的富商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前来送礼。
徐渭知道后,送来一副书法挂轴,写着“青天高一尺”。
徐渭当时是有名的书法家,一字难求。
这知县看了,高兴了,心想“他可真给我长脸!这是对我莫大的褒奖啊!”宴会那天,他特地挂在了中堂,洋洋得意地向大家展示,“你看,徐渭都称赞我,说我比青天还高一尺!”村民们就生气了,这贪赃枉法的官,徐渭还称赞他,真是没骨气。
有人就去问了,“你不知道他干尽坏事吗?怎么还夸赞他呢?”徐渭听了,哈哈一笑,“他把山阴县的地皮都刮低了一尺,可不是比青天高一尺吗?”“原来如此!”大家听了,不禁都哈哈大笑起来,称赞徐渭写得极妙。
这高某到宁波府上任后,仍把“青天高一尺”的横额高高悬挂在府衙门的正堂,十分得意。
后来,徐渭的话传到了他那,他就把横额取下来毁掉了。
从这以后, 刮地皮贪官高云的名声传遍了宁波城,街谈巷议,成为笑谈。
有趣的讽刺典故很多,先说到这里啦。
感兴趣的点个赞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