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物的作文 故事

写物的作文 故事,第1张

写物的作文 故事 为什么作文写物比写人更容易得高分?

这是因为写人物的内容大致相同:写写外貌、写写性格特点……同学们都写得千篇一律,老师一看都没啥独特之处,大家的分数都差不多,也都得不了什么高分,只会给那些书写好点的打高1分半分的。

写物的呢?记敘文中写物的作文有动物、植物、物品、景物等,说明文中写物的有建筑物、文物、植物、物品、景物等。

(同样的植物、物品、景物等,即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这样的体裁区别与写法在《作文公式收藏版》有详细的“公式”与讲解)。

而物的取材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写起来也能更好地引用诗词名句,写出的内容也会新颖有文采,老师一看与众不同,眼前一亮,自然就给高分了。

作文写物比写人更容易得高分,这是一个谬论!小学阶段主要写记叙文为主。

记叙文写作两个角度,写人或者写事,但是这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事靠人传,人靠事支撑。

写人物为什么不容易得高分呢?就是因为写人叙事太过平庸,因此不容易得高分。

举例:比如写作文《读书人的模样》,这篇作文我们选择民国著名学霸辜鸿铭。

发生在辜鸿铭身上的事情很多,那么我们选择哪些事情呢?经过比较,我们选择他“倒读德文报纸”、“留小辫子”、“翻译《论语》”这三件小事。

“倒读德文报纸”故事简介:辜鸿铭有一次乘坐火车,看两个德国青年对他有点不屑,于是拿起一张德文报纸倒着读,这更引起了两个德国年轻人嘲笑。

辜鸿铭朗声把德文报纸上读了出来,然后说:德文真的简单,我根本不需要正拿着。

这就为人们勾勒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还是一个人维护尊严最华丽的外衣。

“留小辫子”,他用两句古诗“残雪又有傲霜枝”,来自嘲自己。

他留着小辫子走在北大校园里,常常引来学生的嘲笑,辜鸿铭辩解说:“我虽然头上有辫子,但是心里没有辫子,你们头上虽没有辫子,但是心里有辫子!”第三件:翻译《论语》。

辜鸿铭近乎狂热地爱着中华文 化,他在做张之洞幕僚时,曾经用20年时间研究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越发热爱中华文化。

他被北京大学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教授,他教学英文,但是他自编教材,就把《论语》翻译成英文,然后带着学生每天带着节拍唱这本英文版的《论语》。

每一件事情记叙之后,稍微加一点议论,让它紧扣文章的标题《读书人的样了》。

写人物如何才能得到高分?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写人物不是不能得到高分,而是不得要领,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到高分呢?这就要选择能够造成强烈反差的人物和事件。

人的阅读心理,越是强烈反差的人物和事件,越能够引起人阅读兴趣。

比如上例,辜鸿铭三件事都是有悖于常理,而让人产生新奇感,才引起人注意,这样的写人作文在考场上又怎能不得高分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8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