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丞相制度

废除丞相制度,第1张

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为什么废除丞相和宰相,清朝为什么增设内阁大学士一职?

明朝的废除宰相实际上是朱元璋个人所为,有很大的情绪化,也未必正确。

实际上,宰相制垮台后,内阁起来了。

一个宰相倒下了,多个无冕宰相站起来了。

到了清朝,又设立了内阁大学士,没有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实际上都是为了扩大皇权的专断性。

从实际效果上看来,可能连唐代的群相制还不如。

明朝的宰相被废很大程度是因为胡惟庸案和淮西勋贵的集体卷入,这就使得皇权的权威性必须要重新树立。

废除宰相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当时的朱元璋对于自己的执政能力和后代的执政能力有充足的信心,所以他并不需要群臣领袖的丞相在身边进行辅佐。

因而,他自己的就接过了丞相的大权,将丞相的职责分配到具体的职能部门。

这样一来,国家就不会有核心决策层,只会有顾问团体,决策大权完全在皇帝手中。

如此一来,皇权就再也不会面临内部的挑战了。

只是到了后期,皇帝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才又出现了内阁来分担。

不过皇权的专断性还是大大提高。

也因此,后来的太监窃取了决策权后就可以立刻权势熏天,独揽朝政。

这就是因为皇权的过度膨胀所致。

吴兢在《贞观政要》中写得好:“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明朝灭亡就是由于皇权的过度膨胀,文官集团过于僵化导致的。

明代有能臣但无贤臣,有良臣,但无重臣,这就使得国家的大政方针根本就不能出错,一旦出错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清朝有鉴于此,以各种大学士逐渐恢复了事实上的宰相。

但是由于清朝的特殊身份局限,旗主与旗奴,皇帝与臣的身份限制致使皇权依旧十分强大。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都可以获得满朝的拥戴,对于皇权的威严不敢提出建议和意见,最终也无法逃过败亡的命运。

封建社会虽然是家天下,但是光靠皇帝一个人累死也不能治国,所以就有大臣。

但是大臣也有其利益所在,有自己的家族、朋友、老师、姻亲等等,所追求的封妻荫子就是家族利益的表现。

皇帝为了皇家、大臣为了自己家族,可没有什么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所以,当两者之间存在不一致的事就就出现了冲突。

也就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冲突,作为宰相,臣子之首,有的时候代表的是臣子的利益就出现了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

明朝废除丞相其实是为了臣子没有一个确定的领头人,削弱相权,由皇帝来代理一部分的丞相的职责。

但是后期的皇帝发现这样自己忙不过来,只好又变相的恢复了丞相,明朝中后期的内阁大学士已经是实际上了宰相了。

清朝沿袭了明制,也设内阁大学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94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