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领导者

黄巾起义领导者,第1张

黄巾起义领导者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谁?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谁?

张角领导。

张角(?-184年),钜鹿(秦治今河北平乡、东汉治今河北宁晋)人。

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

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影响在组成三十六方、确定起事日期上,张角的确为黄巾军起了领衔作用,但后来却失去了这种有计划性的行动。

他们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张角虽是太平道的领袖,却只在冀州转战,没有为其他军团作调控,没有同一目标,只是占地死守或四处抢劫。

加上当友军有难时,各军都不会相救,官军利用此缺点予以各个击破。

虽然黄巾之乱,令天下震动,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黄巾军终未能推翻汉朝。

黄巾之乱对于东汉晚期的政局有深刻影响。

为了有效平定叛乱,朝廷对暴动频发和集中的刺史监察区改置州牧,延缓了黄巾之乱对全国的蔓延,起到了减缓东汉结束的作用。

董卓掌权后,地方手握重兵的刺史和太守集体反叛中央朝廷,为东汉晚期军阀鏖战揭开序幕,史称群雄割据,是三国分立的远因。

扩展资料:一、背景1、统治腐朽东汉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显示出来。

朝廷上宦戚专权,政治黑暗,官吏贪残,横征暴敛,敲诈勒索。

经济上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地不断壮大,土地兼并激烈进行,使大批农民失掉土地,或流离失所,人民负担沉重,苦难日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到了桓灵时期,羌乱导致国家财政逐渐枯竭,为了维持朝廷的运转和财政开支不得不经常减百官俸禄,借王侯租税,以应付军国急需;桓帝时期还一度公开地卖官鬻爵,大肆聚敛。

到了灵帝时期,更变本加厉,拼命搜刮。

他公布卖官的价格,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

甚至不同的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议价。

官吏一到任,就尽量搜刮民众。

政府为了多卖官,就经常调换官吏,甚至一个地方官,一个月内就调换几个人。

为了刮钱,灵帝还规定,郡国向大司农、少府上交各种租税贡献时,都要先抽一分交入宫中,谓之“导行钱”。

又在西园造万金堂,调发司农金帛充积其中,作为他的私藏。

他还把钱寄存在小黄门、中常侍那里,各有数千万。

东汉后期的七八十年间,各州刺史部检察区所辖的郡县的小规模的民变此起彼伏。

这些民变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问题并没有解决。

当时有一首民谣说:“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2、太平道的创建和传播与此同时,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于冀州魏郡(今河北邯郸),用法术、咒语到处为人医病。

据说,许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后,都不药而愈,张角被百姓奉为活神仙,张角又派出八使到外传教。

因此,追随的信徒愈来愈多,甚至高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刺史部监查区所辖郡县,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二。

张角在民间活动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号称)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太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反抗汉室之声日盛。

太平道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道教组织。

张角知道当时人民仇恨官府,便借治病传教,秘密起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巾起义

梦幻西游手游科举乡试题黄巾起义领导者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席卷全国,为何不曾去益州发展?

应该说黄巾起义还没有来得及去益州发展,就失败了;又或者是益州地处偏远,张角等人认为没有必要去益州发展。

黄巾军的创始人是张角三兄弟,张角是冀州钜鹿(今河北宁晋)人,因信奉《太平经》而创立太平道,最开始传道就是在冀州,经过十多年的传道,信徒遍布冀州、青州、徐州、幽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州,主要还在中原及周边地区传道,东汉十三州中只有益州、凉州、交州、幽州、并州等偏远荒凉的五州没有张角等人的太平道活动。

张角以传道为名,组织信徒,将整个天下为分三十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起义时以头缠黄巾以示区别,所以称为黄巾军。

公元184年,由于叛徒的告密,黄巾起义被迫提前举行,由于行事仓促,战略不发,再加上张角年事已高,于黄巾起义中病逝,从起义到被东汉政府军剿灭,只持续了十个月时间。

黄巾起义时,主要战事集中在南方的荆州和北方的冀州一带,大大小小的战事遍布冀州、青州、徐州、幽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州。

在荆州南阳、宛城一带,东汉政府军在皇甫嵩、朱儁的带领下平定黄巾军,在冀州一带,东汉政府军在卢植及后来北上的皇甫嵩带领下,平定了黄巾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张角三兄弟。

184年当年,黄巾起义的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之后零星的小股起义时有发生,一直持续了好几年,188年,还有黄巾军的余党在太原郡、河东群、汝南郡起义,而正是这个时候,汉灵帝在刘焉的请求下,将刘焉任命为益州牧,前往益州任职。

刘焉于是从洛阳出发前往益州,先南下荆州,再向西沿长江准备进入益州。

就在这个时候,益州传来所谓的马相之乱。

马相自称为黄巾军,带领一群农民在益州作乱,先是杀了官府任命的绵竹县令,进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杀了益州刺史郗俭,又率军攻打蜀郡、犍为郡,一时益州战火四起。

马相只是个反贼,并不是张角部下的黄巾余党,而是因为黄巾起义的声势浩大,而借用了黄巾军的名号来起兵造反,在攻下一些益州的地盘后,马相就自称天子,从这种作为来看,也不是黄巾军所为。

黄巾军称首领为渠帅,领导人是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

之后马相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马相被杀,益州之乱平定,然后刘璋就进入了益州任职。

从黄巾军的发展轨迹来看,益州确实没有黄巾军发展,而马相只不过了借用黄巾军的名号而已。

至于黄巾军为何不去益州发展,有以下原因:1、益州地处偏远,当时交通不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益州,路不好走。

2、张角等人精力有限,东汉有十三个州,被张角已经发展了8个州的势力,等到黄巾起义迫不得已发动时,张角没多久就病死了,可见张角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太多精力再向外发展了。

3、张角等人认为没有必要。

东汉十三州中原及核心的8个州,张角已经建立了自已的势力,只要能在这8个州站稳,击败东汉政府军,那么建立政权就能够成功了,至于那偏远的5个州,已不足为虑。

黄巾起义的主力是波及了东汉的七州二十八郡,但也不是东汉所有的地方吧?例如偏远的凉州,交州,甚至江东,主要是对付不肯归附的少数民族或者未归化的山民,山贼,几乎没有黄巾的踪迹。

而且,黄巾军根本不会到这些地方来,因为他们的主体和主要的系统都是建立在中原一带的平民百姓上,因为东汉末年朝廷衰微,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再加上天灾,才让这些老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的。

所以,黄巾军活动的范围在中原,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东汉的经济政治中心地带。

那么益州是什么情况呢?益州也受到黄巾军的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源于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才引起了绵竹马相,赵祗以黄巾军的名义起兵反抗,并杀了郤俭,顺便提一句郤俭的孙子就是后来蜀汉的名臣郤正。

马相等人虽然一度声势浩大,众数万人,又破坏三郡,还自称天子,但是很快就被州从事,也是本地的豪族贾龙等人给打败平息了,为何会如此?因为,东汉末年主要的矛盾不是黄巾军和朝廷的矛盾,而是朝廷或者说当权者和豪族的矛盾,因此,刘焉进入益州,站稳脚跟后,就是大力清除当地的豪族士人和武装,荆州刘表也是如此。

其次,益州的情况更加复杂,就算地理不偏远,黄巾军的系统或者主力要进入益州发展,恐怕也很难传播开来。

这又是为何?因为早有人捷足先登了,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张陵,也就是张道陵。

陵年五十,方退身修道,闻蜀民朴实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依法修炼葛洪《神仙志》。

《三国志.张鲁传》也记载了: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

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道中……再根据道家的典籍,东汉末年益州早就有了一套“二十四治”的信仰系统,几乎涵盖了整个巴蜀和汉中,这让太平道的黄巾军如何发展?张道陵之后,五斗米教在当地发展壮大,此时的领袖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张道陵之子,也就是张鲁之父张衡,另外一说是就是后来被张鲁干掉的张修,哪一种说法准确,这里就不讨论了。

总之,当刘焉入主益州,大力打击豪强之时,却和五斗米教创世人之一,张鲁的母亲关系亲密,这也可以看作是刘焉集团和当地宗教势力的同盟。

也因此,张鲁才能入主汉中,杀了张修,却进一步把五斗米教的系统作了修整,发扬光大。

刘璋接任刘焉后,下了一步臭棋,就是和张鲁决裂了,并杀了他的母弟,这下捅了马蜂窝,从此汉中,巴西郡都不在刘璋控制下。

而且不但如此,这估计也造成了统治影响,成了刘璋暗弱无能的代表事件之一。

所以,益州不是没有受到黄巾的影响,也有,不过不是直接影响。

更重要的是,黄巾军就算要直接影响益州,条件也不允许,当时三大流派东方张角,汉中张修,三辅骆曜虽然系出同源,宗旨体系却大为不同,太平道的黄巾军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9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