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山东春节的习俗并谈谈现在的春节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谈谈山东春节的习俗并谈谈现在的春节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第1张

谈谈山东春节的习俗并谈谈现在的春节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春节习俗,山东人春节习俗,谢谢!

山东春节民俗大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

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春节旧俗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

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

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

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

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地区俗规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

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

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

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

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

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

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

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

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

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

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

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

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初一忌讳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

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

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

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

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

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

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庆祝活动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

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

邹平初三下午送年,俗称“送百神”,又称“圆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要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

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

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

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

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

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

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

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

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

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

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

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娱乐活动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

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

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

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

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

孔府的小姐、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山东人过春节的习俗作文要根据六年级下册的那篇北京的春节【先去搜一下北京的...春节拜年磕头是自降人格吗,关于山东人的春节习俗你怎么看?

关于这种春节里“磕头”的问题,在民间自古到今留有一些传说。

如叩头(首)敬跪拜礼节上,最早的民俗传说有:“先敬天,后敬地,再敬人间老祖宗,”节中的祭供奉礼。

在旧时代的一种礼节中,还有官僚和官史们叩头(首)跪拜帝王之君一说,叫敬上(属封建时代)。

再有一说:“男人行叩头跪拜大礼,只跪叩天,跪叩地、跪叩父母大人。

”因为民间有传俗男儿膝下有黄金之意。

随着大节大年跪拜礼的变化,这种传俗在民间慢慢成了敬老尊老一说,因为到了大年,老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丰获在春节大年,给子孙发发拜年钱,子孙们给家中的老人们行几个跪拜礼,也表示了大敬,还带有大年吉庆敬辈,旺子孙之说。

现今在大年节上,还有子孙们给家中老人磕头的礼俗,这和旧世代完全不同,新世代纯属敬老尊老各家独有的礼节,在民俗上无可非议,这和“自降人格”一说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

上述还题问:“山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我就是山东青岛人,谈起山东人,各地方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过年风格和习俗,一家一个过法,和全球全国华人一样,都是过大年(春节)。

就谈到这里,牛年大吉,新春快乐,欢迎诚评,谢谢!谢网图,老头哥儿文。

人格跟传统有什么关系?只有数典忘祖的人才会嫌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

一些社会公知自认掌握话语权,高人一等,意图把传统定性为封建糟粕,凡是传统的古人流传下来的就都看不上瞧不起,喝了几天洋墨水后,看外国的月亮是圆的,吸外国的空气是新鲜的,中国的月亮啥啥都不是,崇洋媚外到了恨不得把一身黄皮都洗白了的程度。

我们这里过年拜年时没有一定要磕头的传统,除了初一小孩子给老人拜年,偶尔会在大人的鼓励下磕头拜年接红包。

但我不反对山东等地过年给长辈集体磕头拜年的传统习俗,之前就从网上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新闻和视频,当时就震惊于场面的壮观与宏大,现在深入了解了下,更敬佩山东人坚持的这份传统习俗,他们让山东礼仪之乡实至名归。

正是他们的坚持,让这个传统习俗持续上千年,才让我们后人得以了解我国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习俗文化,这种看似夸张的形式恰是他们敬畏传统遵循习俗的外在表现,这是难得的财富,为山东人鼓掌。

不是所有传统习俗都是老旧腐朽,一些有民族特色的习俗就该坚持并发扬广大。

全国我了解的除了山东,还有潮汕那边的传统习俗,都很了不起!潮州人把中原的传统习俗文化保存得也很完整,当地人也继承得更彻底。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你本地可以没有,你可以本人不做,不代表别的地方别人做的就不对就不该做。

中国文化习俗的多样化、包容性和博大精深正是体现在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508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