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
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
”(《雍也篇第六·第十八章》)①质:指朴素的质地,未加修饰的本来状态。
引申为朴实。
文:文采;修饰。
引申为文明;文雅。
野:粗鲁;粗野;鄙陋。
②史:朱熹《论语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
” 意思是说如果像掌文书的史官一样,未免浮夸。
③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
文质彬彬,意思是说质朴少文则粗野鄙陋,文饰过度则华而不实,只有文与质配合适当,才是君子应有的文雅风度。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中庸之道”的一个例子。
孔子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孔子是讲究“中庸之道”的,凡事过犹不及。
过于文质彬彬和过于粗鲁鄙陋都是不可取的。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持中和谐。
对待对立的两端,采取“致中和”的折中方法,使矛盾调和。
孔子的学生们对中庸反复进行了阐释和发挥,把“用中”、“履中”、“得中”的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个内容出自《论语·雍也》。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通释]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表现出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表现出酸腐,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这之后才能成为君子。
” 质,质朴,朴实的内容,内在的思想感情。
文,文采,文饰,华丽的装饰,外在的礼仪。
野,没有文采,粗野。
史,古代文化资料,用作动词,拘泥于书本,犹言“书呆子”。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兼备相称。
君子,用作动词,成为君子。
孔子的这段话很有辩证思想。
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文化发达得走样了,丢弃了人类朴素的本质,就会失去根基。
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过于文雅,过分注重繁文缛节,就会显得迂腐,像个酸秀才,书呆子。
写文章、做事情不按照套路走,缺乏内在美,就会偏于粗俗; 过分注重于形式,教条地非得按照八股的形式去做也会迷失了本性。
只有文质相杂结合,并适中表现出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