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有偶然也有必然,单纯地说幸存者偏差是不准确的,确实有运气的成分,但是最终能成功也是因为历史走到了这一步。
项羽在破釜沉舟之前先派了英布和蒲将军率两万人渡河,救援巨鹿。
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
之后赵将陈余又催促援军,在英布和蒲将军取得小胜之后,项羽才决定进行大决战。
项羽的破釜沉舟不是盲目的,是先有试探的。
此时秦军战斗力已经不如当年,这无疑增加了项羽的决心。
再者,楚军真的缺粮。
楚军在安阳驻扎了四十五天,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而宋义却不发兵,并且自己每天吃好的喝好的,士兵却很苦。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喝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项羽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食,但实际上,也撑不了多久了。
所以破釜沉舟绝对不是一时意气,一方面是粮食所迫,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士气,是比较有胜算的一场博弈。
后面那句又说出了项羽的想法,引兵渡河因赵食。
项羽想着去吃赵国的粮食,这是他的规划,要不然一直不打,自己先没了粮食,那么就军心不稳了。
但是运气好也就是在这,赵国也没粮食了。
这是项羽事先不知道的。
项羽太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所以先攻击秦军甬道,断了王离部的粮道,在章邯引兵来救援的时候,历史的记载有不一样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会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一个人打下来的,因为有诸侯壁上观的典故,在项羽攻打秦军甬道的时候,诸侯确实作壁上观,但是在最后决战的时候,诸侯军队也参与了进来。
其实这个说法更解释得通,项羽一支军队打垮秦军确实是有些困难的。
因为历史记载不同,所以真相也比较模糊。
当解了巨鹿之围后,项羽才发现,赵国也没粮食。
于是项羽与章邯盟约,因为再打下去,结果如何就不好说了。
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善”。
大家都是同意接受与章邯签订盟约。
章邯仍有二十万大军,章邯又比较有能力,项羽非要和章邯硬拼,没啥好处。
何况已经没啥粮食了,不得不签订盟约。
而章邯愿意投降,也是赵高闹的。
赵高霍乱朝政,不信任章邯,司马欣回朝廷请示,赵高都不见他。
之后又追击司马欣,这使得章邯也没有退路了。
要是没有赵高,章邯多半是不会投降的,毕竟还有那么多军队,可以一搏。
所以项羽巨鹿之战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他不是盲目的,有策略,也有现实所迫,也确实是有运气加成。
最终使得他赢得胜利的,还是赵高的神助攻,秦朝确实到了该灭亡的时候,章邯一投,秦朝就算是结束了。
幸存者偏差?讲实话,还真不是。
你的意思很明确,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然后他获得成功,因此大家没有关注到这个破釜沉舟的失败率有多少,历史上面破釜沉舟的失败的为主,所以项羽这次获胜是侥幸儿,给大家一种印象,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是一种必胜的样子,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但是说实话,你如果仔细去看一下项羽他在整个巨鹿之战里面的表现,你就会明白项羽为什么赢!实际上面关于巨鹿之战,整个经过就用了短短一行话来形容,所以大家对于这段话也并没有太过于在意,我那曾经详细的分析过了这场巨鹿之战,总体来讲项羽做到了一个军事将领能够做到的一切。
巨鹿之战本身就是存在着一定的隐患的,对于秦国军队来讲,秦国军队虽然人数众多,可是这支军队本身存在的裂隙就是以章邯和王离为首的两大派系之间的不和。
证据呢?主要就是在项羽攻击秦国军队的时候,秦国的长城兵团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大包大揽的扛在自己身上,而当时章邯的军队一点事情都没干,就在旁边作壁上观。
而且在秦国军队全军覆没以后,就只有章邯20万大军整建制的被保留了下来。
军队的不和,导致原本总数上达到将近50万大军的秦国军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实际上分成了两派,项羽实际要面对的是蒙田当初驻扎在长城的30万秦国军队。
这种逐个击破虽然不是能够百分百确定西楚霸王项羽一定看得出来,但是对于项羽来讲,它确实做到了一个能够获胜的基础,不是说瞎猫撞见死耗子全靠运气那种。
与此同时,整个巨鹿之战里面,司马迁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就是秦国的主帅和将领几乎全部都被项羽给杀了。
你有30万大军啊,就是30万头猪轮着让那5万西楚士兵,耿直了脖子,让对方砍砍个三天三夜也砍不死啊!就这种情况之下,你的主帅竟然全部都战败或者被俘,这只能说明一种情况。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当时巨鹿之战的时候,秦国的事并没有放弃,对于距路程的进攻,与此同时还派军队去迎击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之下,西楚霸王项羽来了个猛虎,掏心把秦国的指挥体系彻底给打掉。
秦国不战自愧。
所以总体来讲,巨鹿之战看似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勇无谋,决一死战,但事实上西楚霸王项羽战场上面的冷静着实让人感觉敬佩,包括在这之后的彭城之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