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我的微信公众号:胡慎之(ID:hushenzhixl)上有个朋友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从小都被父母严厉地控制,我小时候不爱吃饭,每次吃饭都得父母逼着吃,现在吃饭也不积极,23岁了瘦了吧唧。
而且父母不允许我有自己的想法,现在生活也是缺少独立自主性。
现在的困扰是焦虑性神经症,尤其是人际焦虑方面。
不知道如何“背叛”父母,如何去治疗这些症状?再提供一点资料:我对蜂蜜恶心,请别的老师分析过,说是口欲期到肛欲期的过渡没有做好,蜂蜜是乳汁的象征。
当时,我给他的回复是:其实当来访者还未和咨询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时,就冒然地说蜂蜜是乳汁的象征。
这其实是一种野蛮分析,对于来访者来说也是一种攻击。
因为这是一种意象的东西,并不是谁都能明白的,它是需要通过解释的。
但因为孩子本身比较瘦弱,所以他也只能用“自己一直瘦弱”这种方式去攻击父母。
如果父母是爱孩子的,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很瘦弱时,他们会很心疼,会觉得是自己照顾不周的问题。
当孩子用这样的方式在父母身上取得成效后,他就会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上。
在无意识间不停用类似的方式方式去攻击别人,从而表达一种“如果你让我不舒服,那么就是你没有照顾好我,你就是一个不好的人”。
这样的关系模式会让孩子在成年后,无法建立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跟他人之间的相处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冲突。
另外,如果我们对食物或者各方面的东西没有太多兴趣,那也就意味着这些食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坏的客体。
我们是不会把坏的客体摄入到自己身体里,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是有害的。
有一些热恋中的情侣,在表达自己的爱意时会说:“爱到想把你吃掉”。
这就是因为对方是一个好客体,我们很想全然地拥有他,所以想把对方“吃掉”,让ta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很显然,从你的问题中可以看到,你对自己的客体(父母)是有怨恨的,情感是不稳定。
因为他们一直限制着你的想法和行为,你无法跟随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所以你在无意识间不停使用“身体瘦弱”来攻击父母,你想让他们知道“其实你们很糟糕”。
那我们来说说你提到的口欲期和肛欲期。
口欲期其实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分化和整合,先分化,再整合。
有时候我们对客体没有一种好的体验,是因为我们没有获得足够的满足感。
有一些孩子在婴儿期时,如果妈妈对他没有及时的照顾,或者妈妈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照顾他,没有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那么这个妈妈对于婴儿来说,就是一个坏的客体。
还有一些妈妈有洁癖或者有重度的强迫症,她不会以孩子的需要作为最主要的动机,反之,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
比如孩子在哭的时候,她会等孩子哭一会再哄,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体验到的客体也是坏的。
慢慢的,在孩子眼里,这个世界就全部变成坏的,再也没有好的客体。
如果当客体一直没有分化为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那么孩子是没有办法进行整合的。
整合的概念就是清楚妈妈是对我好的,但是她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再扩展到其他人际关系中,比如我有一个蛮好的朋友,他有自己的优点,但他也会有自己的缺点,或者是我所不能接受的问题,可这并不影响我们是朋友。
这是整合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没有进行一个良好的分化客体的过程,那么你就会很偏执地认为这是一个很坏的客体。
而且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有点偏执,但还没有分裂。
因为偏执狂有一个很典型的特质,就是我没有错,所有错都是外界的;我是没有能力的,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你们改变的。
这就是偏执狂的特质。
对于有偏执倾向的人来说,由于他没有分化好对客体的认知,那么他就会偏执地认为这一切的东西来自于外界,或者说来自于客体对我的满足状态。
所以这也造成了你在人际关系上的焦虑问题。
其实肛欲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自我控制,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身体实际上是最好控制的东西。
比如,吃饭是可以控制的,一个人的瘦和胖也是可以控制的。
当你连吃饭都不能自己控制的话,那么必然会对自己的客体产生愤怒。
在婴儿期,孩子是用嘴巴来探索这个世界的,当我们得到满足的体验时,也就会产生一种被爱或者爱的体验。
相反的,当我们没有能力用嘴巴去探索这个世界来获得自我满足的时候,那么就会对周遭的一切在充满着幻想的同时,也充满着攻击和恨意的。
因为这时候的婴儿其实是很邪恶的。
婴儿的邪恶在于他很单纯,在他眼里,你满足他的就是好的,不满足他就是坏的。
他不会想到别人只是这次没有满足自己,以前都是对自己很好的。
所以在成年后,孩子对他的一个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模式,或对世界的适应程度以及对规则性的东西都会出现问题。
< the end > 作者介绍 胡慎之,知名亲子关系专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向日葵爸爸。
新书《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京东当当热销中。
“报复”的解读有愤怒、攻击的意味,虽然我们人类本能地具有攻击欲,但事实上,孩子从小到大,在内心里对父母更多是依恋的、弱小的,一直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羸弱,跟过于壮硕一样,都是吸引父母关注的一种方式。
这样说的前提需要先抛开父母遗传对孩子体型的影响。
瘦弱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弱不禁风,让父母心生爱怜、不放心,甚至自责,于是会注意给孩子吃饱穿暖、嘘寒问暖,言谈举止中透露出对羸弱孩子的怜爱和着急,孩子由此从内心里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于是潜意识里就会告诉自己:我要这样让爸爸妈妈来爱我。
想起了小学的时候,有个好朋友成绩挺好的,有一次生病了,三五天都没来上学,后来病好了回到学校,下课的时候却跟我们几个小伙伴说,还想生病,因为生病了爸爸妈妈会在家陪着,做很多好吃的。
当时我们都笑话他。
羸弱的孩子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小的孩子从父母的眼神、语音语调、肢体语言中读出了这种体型与父母关爱的关系,于是开始了自我塑造,寻求这种爱的常驻。
但事实上,身体羸弱的孩子自我感觉得到的父母之爱并不多,用瘦弱来吸引父母的关注是不得已之举。
更大可能是,平时他们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或者因为父母之间常常吵架、父母忙工作等原因被父母忽视的时候比较多,所以身体羸弱的孩子更多是自卑的,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不认同,外在表现就是对自己的身体不认同,长不成健康的模样。
另外一种可能,身体羸弱的孩子也是满足了父母的潜意识期待。
比如父母头胎生了一个男孩,第二胎就希望是个女孩或者是个带起来不那么费劲的男孩;或者家庭中地位比较高、比较强势的一方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好管一点等等,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育状态和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