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

耳目,第1张

耳目雍正王朝》雍正反逼宫设局,老十三所说的“耳目”到底指谁?

很多人对《雍正王朝》逼宫一段有很深刻的分析,大部分人都认为,八爷党逼宫乱政早在雍正与十三爷预料之中,并做好了反逼宫的准备,坐等老八一党入圈套,以坐实他们的罪证,把这个一直以来使邪力打横炮的“脓包”给挤掉。

的确,精彩的逼宫戏其实早被雍正老十三所察觉,也许他们不知道最后是以逼宫的形式出现,但是防备工作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掌握之中,这其中的兵权问题首当其冲,绝不会轻易为人所掌握。

这场反逼宫的布局是从弘时受到老八的蛊惑,跑到雍正面前要为他分忧开始的,并提出整顿旗务开始的。

雍正显然很警觉,问道:这话是谁教你说的?弘时有备而去,雍正叫他去整又说整不好,其实是欲擒故纵,看雍正下一步的态度。

雍正考虑到他的话有些道理,才找到老十三商量。

弘时的表现出乎雍正和老十三预料,已经感觉到老八在背后的动作了,于是,开始了反逼宫的布局。

而要从中掌握弘时及老八与关外旗主王爷们的阴谋,就必须要有人随时向雍正既老十三汇报情况。

老十三说出“有个耳目”,这个耳目指的是谁?要知道,这个耳目不能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密探,他必须要能参加或者参与老八他们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不能被弘时,老八及旗主王爷们发现。

一旦被发现,就会有杀身之祸。

所以,老十三所说的这个耳目,不仅身份职位要高,而且不容易察觉,要让这场戏最终能完美收官。

而在这段,我们突然看见了一个身影,突然间变得傻乎乎的人,完全没有之后的灵透感,这个人是谁?对,正如你所想,皇五子弘昼。

身在皇家长在皇室,从小对书倒背如流,善于自保,灵透无比的弘昼为什么在这期间完全像是一位什么都不上心的小学生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作为皇子,他对朝政的变化有着比弘时更敏锐的嗅觉,他也感受到弘时请命定有问题,于是,为了躲避是非,装出一副小可伶,最好希望自己别卷进去。

所以,他对雍正说,他能力不如弘历,想事不如弘时,他只有一副好身板儿,就指望着将皇阿玛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以表孝心。

但是这次,当弘时提出要为皇阿玛分忧的时候,弘昼翘边的时候,雍正显然没有同意的意思,他拉过弘昼,对他说,你不能光有好身板,也要为朝廷分忧。

聪明透顶的弘昼立刻感觉到雍正的意思,在此关键时刻,作为那么有孝心的皇子,暗地里担起任务是他应尽的孝心之一。

随后,尽管老十三说让弘时和老八他们去整顿旗务,但是我们却看见了弘昼的身影(剧本原作中老十三是建议弘时弘昼和老八一起去,但是拍出来的时候,老十三只说了弘时和老八,没有说弘昼,这更加断定弘昼就是雍正和老十三的“耳目”。

)能够骗过弘时不算什么本事,但是能够骗过八爷胤祀,弘昼也算是有本事的一个人。

尽管老八后来说过,三兄弟灵透无过弘昼,但是这一次,老八却被他的傻乎劲儿骗了,也不能不说是天命如此。

估计老八认为弘昼虽然灵透,无心政治,不愿意搅入是非,所以才有这幅傻乎乎的劲儿,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

在丰台大营的时候,老八故意偷换概念,将整顿旗务说成连同旗营兵务一块儿整,弘时顺带假传圣旨,还要弘昼作证说是雍正的意思,这么大的事儿,再糊涂的弘昼也能分辨出来,何况他本来就十分聪明灵透,但是他却作了这个证。

这说明,他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在忽悠弘时和老八呢。

回去的路上,弘昼才提出他的看法,为什么他要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因为作为弘时的兄弟,他也许带着雍正的旨意,试探弘时,并希望弘时不要陷得太深。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弘时完全没有意识到。

第二天的朝会就是逼宫的开始,弘昼本可以不参加。

但是他却在路上拦住了老十三,告诉了他丰台大营的事,并随后入宫参加朝会,在朝会上,他支支吾吾的表现却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老十三去丰台大营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头天老八和旗主王爷们到丰台大营的时候,几个提督一同表示没有十三爷和皇帝的旨意是不会听命的,弘时的传话也很简单,按照一般的程序,应该是统统跪下,跪听上谕或者接圣旨,然而,当天弘时和老八只是嘴上一说,没有拿出圣旨或者传达任何正式口谕。

丰台大营其实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控制之下,老十三跑去丰台大营并不是要夺回兵权,而是将那几个旗主王爷带来的可能扰乱兵营的参将实施逮捕。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旗主王爷带来的兵只有四千,相比于丰台大营上万的兵力就是小菜一碟。

弘昼一路傻傻的表演忽悠了所有的王爷贝勒,充当了雍正和十三爷的耳目,在反逼宫的布局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弘昼,反逼宫会不会有这么成功,还真的很难说。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八王爷廉亲王允禩组织的利用关外的铁帽子王通过“恢复八王议政”来进行“兵柬”的逼宫事件,是这部电视剧当中最后的一个剧情高潮。

围绕着“逼宫”和“反逼宫”,雍正和廉亲王允禩进行了一场决定命运的斗争,也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宫斗”大战。

廉亲王允禩之所以下决心以“逼宫”来把雍正赶下台,是他对当时局势的判断的结果。

雍正的一系列“新政”在朝野上下,满汉之间都遭到了非常强烈的反对和抵触,一时间雍正快要变成“孤家寡人”了。

这样的背景下,雍正不得不“变相赦免”了和他拼死对着干的清流领袖李绂。

这种局面,让廉亲王允禩得出了一个结论:雍正已经“民心尽失”,只要他顺势推上一把,雍正就必然倒台,按照他的说法,他们此次逼宫已经有了九成把握,剩下的一成就是天意了。

在廉亲王允禩的整个计划当中的,有两个人是整个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另一个就是雍正的三阿哥弘时,并且允禩已经买通了隆科多,并成功的忽悠弘时加盟其中,看起来允禩这一次似乎是“胜券在握”。

但是,廉亲王胤禩还是没有真正的看清他的四哥雍正,对他四哥的敏锐的判断和应对的果断和担当明显估计不足。

实际上,当弘时在他的皇阿玛雍正面前拐弯抹角的提出“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的建议的时候,雍正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是谁给你出的这个主意?这其实反映出了雍正开始对弘时产生了警觉,他警觉的依据,就是不相信这个基本上不参与朝廷政务,并且也没什么学问见识的弘时,会有这么深刻的见地,这一定是有人指点,他心中深信不疑的指点之人就是廉亲王允禩。

在弘时否认了有人指点之后,雍正对于弘时的建议,并没有否定,只是含糊的说“再想想”。

雍正是一个在长达十几年的“九子夺嫡”斗争当中成长起来的皇帝,他的心思很敏捷也很深重。

过了不久,他就去找了身患重病正在家里养病的铁杆兄弟十三阿哥胤祥,他们只谈了一件事: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逼宫”。

对于招关外的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雍正告诉胤祥:倒不是整顿旗务非这些铁帽子王不可,只是觉得让他们进京,给他们说清楚推行新政对江山社稷的根本好处,争取关外铁帽子王对新政的支持。

雍正准备“将计就计”。

这基本上就算是拉开了“逼宫”和“反逼宫”的序幕,廉亲王允禩要利用铁帽子王逼宫,雍正要争取铁帽子王的支持。

十三阿哥怡亲王胤祥很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联络关外铁帽子王的是廉亲王允禩,所以这个事让允禩来办,他不放心。

这个时候,雍正表达了自己必须要解决老八的问题的决心:是脓包早晚要挤了它!胤祥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让弘时……跟着老八去办,一来让他们历练历练,另外,也算是有个“耳目”。

胤祥似乎刻意回避了一个人的名字。

单从这段对话来看,胤祥是想把弘时当做耳目,但实际上并不是。

因为无论是雍正还是胤祥对弘时的信任,都是非常有限的,让弘时当耳目,恐怕两个人都不放心。

如果仔细分析在这个问题上雍正和胤祥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到两个人对于“谁来当这个耳目”还是有一些默契的。

胤祥提出让弘时跟着老八去办理关外铁帽子王进京事宜的时候,说的是“让他们可以历练,也可以有个耳目”,这个“他们”肯定不仅仅是指弘时一个人,应该还有别人。

雍正可以出来办差的儿子也就是弘时,弘历,弘昼三个,在胤祥提出这个“他们”的时候,雍正连忙告诉胤祥:我不想让弘历搅进这个事,我想让他出去躲躲,到李卫那里去“体察民情”。

雍正是想告诉胤祥:后事我已经处理完了,弘历作为“储君”到李卫那里一方面防止京城出现“不测”而被一网打尽,另一方面也是给弘历“扭转局面”的机会。

因为李卫几乎就是雍正的“干儿子”。

这样下来,那个可以当耳目的人,就非弘昼莫属。

并且弘昼作为“耳目”并非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看似与世无争的弘昼,当耳目的时间应该是不短了,而且他是十三阿哥胤祥亲自安插的“耳目”。

首先,旗人们暗地里买了朝廷分给自己的地,抵抗新政这件事,是弘昼告诉他的皇阿玛雍正的,这也是弘时提出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整顿旗务的由头。

问题是,几乎不问政事的弘昼为什么会这么关心“旗务”了?难道是“一时兴起”?第二,从雍正和胤祥的对话当中,弘昼这个名字,两个人都刻意回避了,胤祥回避的原因只能是他不愿意让雍正知道弘昼这个耳目是“为他服务的”,毕竟弘昼是皇子。

而雍正不提弘昼,是变相告诉胤祥,你安排弘昼当“耳目”的事,我很清楚,算是默认了。

所以他只是强调:不能把弘历牵扯进去。

第三,当弘时和弘昼到丰台大营问候铁帽子王,并利用弘昼“误传圣旨”之后,弘昼认为这件事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向雍正汇报,而是直接告诉了十三阿哥胤祥,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弘昼害怕担责任,因为这件事最终还是要被雍正追责的,早说比晚说要主动的多。

找胤祥汇报,只能说明弘昼这个耳目,是胤祥安排的。

他只向胤祥负责。

而在他的皇阿玛那里,他是坚决的保持“与世无争,当个好儿子”的立场的,该说的他说,不该说的他坚决不说。

弘昼算不算一个成功的“潜伏者”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53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