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别董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第1张

别董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别董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原文为:《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译: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译: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别董大二首》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译: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别董大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感情别董大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

大家好,题主好,我是襟亚,我来试着和大家讨论一下诗人高适在《别董大二首》中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二首》的作者是唐朝的边塞诗人高适(704—765),作这两首诗的时候43岁,离着安史之乱他护送唐玄宗入川(他的上司哥舒翰被生擒之后)还有9年,换言之离着他仕途发达还有些时候。

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旧唐书》中说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整个唐朝的诗人中,论混得好,高适是最牛掰的。

拜爵封侯,官位显达。

然而,高适属于大器晚成、后半生逆袭的硬核人物,他还有颠沛、抑郁、不得志的漫长的前半生。

高适比李白小3岁,比杜甫大8岁。

就在作《别董大二首》的前几年,他刚和后来中国诗坛上这两颗亮瞎眼的巨星组团漫游了梁宋之地,据传三人还一路上了王屋山。

“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之后,依依惜别,各奔前程。

写这两首诗的时候,高适基本上定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市),所以这两首就写于此地。

从其中的一首中,我们还能看出他当时的经济非常贫困。

《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边塞诗人高适自是笔力雄健豪阔。

第一首上去就是白描写景:落日黄云,大野苍茫,雁雪纷纷,使人顿生日暮天寒中的游子怅惘萧索之感。

千里送别,前途渺渺,却豪迈有力地鼓励友人说: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认识你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高适,他的内心要积聚着多么坚定的自信,才能发出如此斩钉截铁的雄壮之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于朋友的安慰和鼓励,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激励和展望。

今天,它更像是一张烈烈招展的大旗,激发着千千万万在人生路途中艰难前行的人们。

其二六翮(hé)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就像折翼的鸟儿一样哀怨自怜,高适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了。

作为一个满怀壮志的大丈夫,怎么能甘心于怀才不遇呢?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然而,他沮丧绝望了吗?这一首充分说明了作者高适当时的窘迫状况,但是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落魄的文字表面下头,依然蛰伏着一颗希望不灭的心。

六翮、丈夫都暗含着作者心存的远大志向:是鸟总要飞上天空;大丈夫总是志在四方。

董大借了董大的光,我们今天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给力诗句。

董大是谁?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演奏家董庭兰吗?答案是:没有十成的把握!也许是,也许不是。

至少敦煌写本《唐诗选》残卷就不这么认为。

无论他是董庭兰还是董令望,“董大”都永远定格在高适的诗里了。

《别董大》中诗人的情感纵观高适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既是个胸怀大志,又是个脚踏实地、善于把握住机遇的人。

身处逆境不沉沦、不沮丧,送别诗《别董大》笔调苍茫却情绪高昂,鼓动着炽热、积极、振奋的正面情绪。

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诚恳。

这两首连起来来看,作者高适虽然身处逆境,依然充满了对于未来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实力,坚信前路定有知己,相信总有一展宏图大愿的机会。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饱蘸着信心和力量的《别董大》,是诗人高适给喜爱它的后人的礼物。

它如同浩瀚夜空的一粒星光卟呤卟呤,闪动着就是你懂得——呃——希望……谢谢阅读,我是襟亚。

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赞、评论和关注我吧!——end——

(温馨提示:此篇以无关紧要的题外话和又臭又长的废话为主,望友友们慎入!)时常有后世人说高适这个人薄情寡义。

其“依据”是:当年,政治情商较低而又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暮年李白,由于站错了队,受永王李璘的牵连,被下了入大狱。

于是向位高权重、唐玄宗眼前的红人高适写诗求助(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但高适最终却保持了沉默。

难道当初高适和李白、杜甫三个人在梁园许下的“誓言”都随“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吗?显然不是,高适不是不想救李白,而是李白触碰到了帝王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谋逆。

谋逆轻则判死罪,重则诛连九族。

高适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弄得不好,把自己都搭进去了,还不如留下自己一命,用来照顾李白的妻小。

(李白后由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以全部官爵和资财相赎,加上朝廷遇赦才获救。

)高适是重视友情的,晚年的杜甫如果没有高适的时常接济只怕是早就“呜呼哀哉”了。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除了诗坛的朋友,与音乐圈里朋友的友谊,高适一样珍视。

比如和当时的著名名琴师董庭兰。

其家族排行第一,所以称呼为董大。

董庭兰原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

房琯志大才疏、求生意气,安史之乱时,指挥失利,多次败于叛军,导致数万将士战死,加上政敌攻击,唐肃宗心生厌恶,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被贬。

树倒猢狲散,董庭兰也就失去了依靠,从此,流落江湖。

(一说房琯遭贬与董庭兰收受贿赂有一定关系,但也有学者持怀疑态度,如收受贿赂属实,那么董庭兰不会一直都过得异常清苦。

)别董大二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点复杂。

既豪气干云,积极豁达;又窘而不迫,寒而不酸。

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再次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见到董庭兰时已经是冬天了。

那天,绵延千里的黄云遮天蔽日,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看来他们重逢时的天公一点也不作美,日暮黄昏,大雪纷飞,北风劲吹,遥空断雁,出没寒云。

旅雁,暗喻他乡之游子。

第一句写景,壮丽辽阔,引人思绪飞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何俱江湖缥缈,红尘无系,何愁知音难觅?普天之下,谁人不认识你董庭兰啊?有才华真好,这句安慰真让人暖到了心坎里,即便再落魄,听到这句,也会抖落身上的尘土,擦干苍凉的浊泪,迎着风雪,一往无前。

这就是唐人,分别时没有离愁别绪,没有凄婉哀怨,只有催人奋进的豪爽洒脱融进九尺柔肠。

第一首读完,我们满以为高适如此豪迈,想必应该很是“发达”。

而事实恰恰相反。

高适50岁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挥舞着镰刀和锄头,在田间地头“躬耕”。

但是,他的田地据说多半处于“草盛豆苗稀”的状态。

《别董大》当作于高适43岁之时。

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般自伤自怜,离开京城不知不觉已经十多年了。

一句轻声的感叹道出人世无常,流光易逝。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呢?说来惭愧啊,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多年故交,他乡重逢,本该一醉方休,但高适不怕尴尬,真性情流露——酒是应该喝,但我却囊中羞涩呀,不如,下次吧?肝胆相照,赤诚相待,亦胜过万千的琼浆玉液啊?不装不作,一本正经,没钱也可以如此的“理直气壮”!两首别董大,鼓舞了潦倒的董庭兰的同时也安慰了落魄中的自己。

带着高适的豪言壮语重新踏上漫漫征程,彼时的董庭兰一定会信心大增,正能量爆棚。

1000多年以后,天下早已没有了董大,亦没有了高常侍,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依旧鼓舞着今天依然处在困境中的人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54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