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全诗

听取蛙声一片全诗,第1张

听取蛙声一片全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词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要解词,先要看清标题我们先认真研究标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点出了时间地点和本词的大至内容:词所写的时间是夜晚,结合词中的内容可知为夏夜。

地点是黄沙道中,结合辛弃疾的传记,可知这个“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上饶县城西南方40公里处,当时辛弃疾在黄沙岭有读书堂。

所以这首词写的是辛弃疾在一个夏天的夜晚,行走在黄沙岭山道上的所见所闻。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词,结合词人所描写的场境,这里“说”的主语或主角,只有两种可能:1)辛弃疾夜行时有同行的同伴,那么“说”的主语或主角就是辛弃疾和他的同伴。

2)辛弃疾独行,那么“说”的主语或主角就只能是蛙了。

我认为辛弃疾所写的“说”的主语或主角更应该是蛙。

因此“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是一个倒装句:蛙声一片,似在稻花香里向人们诉说着今年将是一个丰收之年了!而且这个主语解释成蛙更有情趣。

全词解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一句词,如果单纯从字面解释,是很容易被误导的:明月升起或移动惊飞了树枝上的鸟鹊,清风吹来,带来一片蝉声。

但结合标题“夜行黄沙道中”这里问题就来了,因为这首词的作者是在山道上行走!有过乡村夜行经验的人对这两句词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这里的“明月别枝”是因为人的行走而产生的视觉效果,而“惊鹊”和“鸣蝉”,也是人行的结果,因为在寂静的夜晚,人的脚步声是绝对会产生“惊鹊”和“鸣蝉”的效果的。

词人不说人行而产生了“明月别枝”、“惊鹊”和“鸣蝉”。

也就是要给读者一种特别的情趣感,同时产生一种寂静中的动感。

“明月别枝”结合下片词,还可以理解为:词人在山道上行走的时间较长,开始还是月明星稀,渐渐天空起云了,云彩遮住了月亮了。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上有七八个星星,还零零星星下些雨点,这种天气还真是我们江西省北部在夏天时常见的一种天气。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天要下雨了,行人自然更要急着赶路,以至于熟识的“茅店社林” “路转溪桥”才猛然发现了(社:土地庙)。

这首词读者可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面。

《清平乐·村居》也是写乡村情趣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色。

作者的感受亲切细腻,生动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整首词的主句,是体现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所在。

夜里的能见度是很低的,作者靠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农村夏夜最具特点的事物:稻花、蛙声。

人们一边谈论着丰收,一边听着欢快的蛙声,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动静相宜的田园风光,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这两句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片词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

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预感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词笔锋一转:"七八个星天外",写远望之所见,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

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

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因为作者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至此,高兴之情可想而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550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