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非常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野钓有口,但不易钓上是什么情况”,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不易”二字,说明钓还是能钓上的,但空q较多。
这也是野钓比较常见的情况,应该说是个钓鱼人应该都碰到过。
多数时候,仔细观察分析,还是能找到原因所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问题基本都能得到解决。
具体有哪些原因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揭过。
一、鱼口狡猾,吃食谨慎根据题意,这个放在第一位。
一些经常有人垂钓的水域,虽然是野外环境,但鱼口也被钓鱼人训练得很猾,吃食前三番五次的试探,直到确认非常安全,才会真正吸食。
而且吃饵动作也是拖泥带水,一点都不干脆,这就是不易钓上的真正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措施,钓钝和放口,其实两者的思路是一样,就是不吃实绝不提竿。
钓钝即是让子线弯曲,必要时甚至可以达到小跑铅状态,这样前期鱼的涮饵动作将会被全部过滤,只有最后真正吃进嘴里的那一下才表现出来,此时扬竿,再猾也逃不脱。
放口的意思就是钓鱼人主动辨认漂相,什么漂相是涮饵,什么漂相是吃饵,放过前面浮漂一切不干脆的信号,只逮最有力的那一下顿口。
这里顿口的幅度不是主要依据,切记,是力度。
二、鱼口正常,但钓得太灵钓灵会导致空q,这个基本是常识了,多数钓鱼人都知道。
像鲫鱼这样的鱼种,生性温和、胆小,在密度不高的情况下,吃饵动作不会很猛,口腔又不大,吸食力道也不会很大。
钓得很灵的情况下,一方面子线会挡口,另一方面浮漂的信号出现得过早,扬竿都会导致空q。
不过如果鲫鱼的密度很好,鱼群会形成抢食状态,这种情况下,鲫鱼一改常态,吃饵再不斯文,钓灵一点倒是无所谓。
三、鱼钩相对鱼嘴较大这里又分为钩相对目标鱼过大以及杂鱼闹窝,有时我会分开来讲,其实是一样,就是鱼钩相对鱼嘴大了,用0.5的袖钩钓麦穗一钓一个准。
鱼钩的钩门宽度接近或超过鱼嘴张开的宽度,都会导致鱼难以吸饵入口,但是鱼只要牵动了子线,浮漂上就会有漂相,所以,有口就会打不中。
而野钓当中,小杂鱼往往是与目标鱼同窝而食,这一钩是杂鱼抢了,下一钩可能就落到了目标鱼的跟前,所以造成了假象,这鱼不易钓上来。
四、饵料状态不佳从鱼钩上的蚯蚓或红虫有时被吃掉一半可以看出,鱼吃活饵可以用啃食来形容。
但是吃商品饵则是吸食,饵料状态上的不适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吸食过程,无论是饵团大了(同钩大)、饵团硬了或饵团太散,都有可能导致鱼不易将饵吸入口中。
所以台钓的商品饵,状态一词总是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针对鱼口特殊的情况,如轻口、猾口。
江钓人狂龙,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写内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钓心得与实践经验,觉得回答对你有用可以关注一下狂龙,以后会有更多精彩内容。
当然,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探讨交流。
承解答问题,尽量细致,明了的宗旨为钓友解惑。
钓鱼“留大放小”,“垃圾带走,分类放置”。
野钓有口,但不易钓上是什么情况?对于这个问题,个人的观点是:遇到这个问题需要找对原因,针对性的调整。
野钓有口,不易钓上原因之一:调钓问题野钓有口,不易钓上原因之二:饵料体积和状态野钓有口,不易钓上原因之三:鱼钩和子线选择野钓有口,不易钓上原因之四:真假鱼口的判断以上四点个人认为是在野钓中,有口打不着的主要原因。
在水广鱼稀的野钓,本来鱼儿数量就少,如果再遇到题目中的情况,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野钓有口,不易钓上原因之一:调钓问题我想钓鱼人都有这样的观点:有口打不着首先想到的是钓顿,那为什么要钓顿呢?实际上钓灵和钓顿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比如:同一线组,调四钓二就比调四一“顿”,而调四钓二比调四钓三“灵”。
一个线组灵与顿,主要是根据子线双钩在水底弯曲的程度和浮漂对于钩饵的上牵力两个因素制约的。
子线双钩在水底弯曲的程度制约着浮漂的灵与顿子线双钩在水底如果呈现绷直的状态,水底只要有一些轻微的动静,这些信号就会很及时的传送到浮漂上。
这被钓鱼人称之为“灵”的状态。
线组呈现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在鱼口重的时候,中鱼率可能要高些。
如果遇到鱼口轻时(进食不干脆),鱼儿实际上并没有把钩饵吸食进鱼嘴了,而浮漂已经有了信号,这时候提竿,不中鱼就不稀奇了。
浮漂上牵力制约着浮漂的灵与顿浮漂上牵力,个人理解为露在水面浮漂的调目目数。
调目相对于钓目越大,上牵力越大。
调目相对于钓目越小,上牵力越小。
这也和有些大师们常讲的剩余浮力一样的道理(实际上对于这个看法是有争议的),剩余浮力越大,浮漂的上牵力越大,剩余浮力越小,浮漂的上牵力就越小。
小结:线组调钓的问题,一直是钓鱼界较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子线双钩在水底的状态越松弛,浮漂的信号越真实。
上牵力越大,浮漂信号也不真实,上牵力越小,浮漂信号越真实,中鱼率越高。
另外,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正确的调钓,只有合适的调钓。
比如说:同一个线组,今天您调四钓二效果不错,明天就可能调四钓二就会出现有口打不着的现象。
怎样根据具体水情和鱼情调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野钓有口,不易钓上原因之二:饵料体积和状态饵料的体积过大,造成空竿饵料的体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饵料的大小。
一般来说,饵料体积越大,鱼儿进食越不顺利,饵料体积越小,鱼儿进食越方便。
如果饵料的体积比鱼嘴还大(较为明显的是小鱼闹窝时),想让鱼儿一口吞进去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用山芋,水果之类的“硬”饵料。
我以前用桑葚做过饵料(钓鲫鱼鲤鱼都还不错)。
刚开始是整个桑葚挂钩,浮漂呈现顿口,甚至黑漂,常常提竿不中鱼。
后来我就把桑葚搞小一点,甚至只挂钩尖一点点,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这明显就是的饵料体积过大,造成提竿无鱼的例子。
饵料的状态过硬,过黏,造成空竿饵料的状态同样是造成空竿的原因之一。
我见过有的钓友为了避开小杂鱼。
把饵料开的很硬。
很黏,并且挂饵还很大,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有效的避开小杂鱼,但同样给水底的目标鱼造成进食不顺利的障碍。
由于饵料过硬,过黏,过大,它们只有通过不断的从边上啃食,涮饵才能把钩饵吞进去。
在这个过程中,浮漂会一直产生信号。
而这些信号并不是鱼儿真正入口的信号,提竿无鱼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结:在实际作钓中,饵料而状态是很重要的。
在鱼口重的时候可能表现的不明显,在鱼口轻的时候,饵料状态稍微不好,就会造成鱼儿放弃咬食的结果。
另外,饵料是直接进入鱼口的,如果不能保证顺利入口,浮漂信号就是再强烈,也是白搭的。
野钓有口,不易钓上原因之三:鱼钩和子线选择鱼钩过大,造成空竿一般来讲鱼钩越大,挂饵就越大,鱼钩越小,挂饵就越小,这个是一般的原则。
比如:钓1两以下的鲫鱼,选用5号以上的鱼钩,不能说钓不上来,但空竿的几率肯定比用1号,2号的鱼钩要大的多,因为鱼口相对于鱼钩和饵料太小了。
子线过粗,造成空竿对于“档口”的现象在钓鱼界是有争议的。
我本人是这个理论的支持者,因为我是小钩细线的忠实使用者。
我在钓鱼的时候,如果在调钓和饵料状态调整后,但鱼口还是改善不了的话,我就会更换小的子线和鱼钩,而这种改善常常效果还是挺明显的。
比如:钓1两左右的鲫鱼选好用2号子线,不能说钓不上来。
但肯定没有选用0.4号这样的子线钓的好。
特别是在鱼口轻,使用线号大的子线,很多的时候鱼口都看不到。
而更换小的子线后,效果往往是很明显的。
小结:鱼钩和子线的选择往往是能否钓好鱼的关键。
因为子线和鱼钩是直接入鱼口的,你想要把鱼钓上来,就要尽量让鱼儿吃起来顺畅才行。
就比如现在这个时候野钓,如果你使用1.0的子线,我身边的钓友是十有八九会讲你用的太大了(指的是小水面)。
野钓有口,不易钓上原因之四:真假鱼口的判断对于鱼口的判断,就要讲下漂相了。
漂相有三种基本的动作:顿口,上顶,黑漂。
“顿口”漂相的真假判断一般来说,顿口中鱼的几率是很大的,也是钓鱼人喜欢见到的。
但顿口也是分真假的。
比如:浮漂下顿没有立刻反d,这时提竿中鱼就高的。
浮漂下顿,立刻反d,这很有可能时候鱼儿蹭线,或者杂鱼闹窝造成的这时提竿中鱼率就不高。
另外,顿口的中鱼率高低与否,和子线双钩在水底的状态也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一般来说,子线蹦的越直,顿口中鱼率越低。
而顿口静止后的1-2秒,再提竿中鱼率才是高的。
“上顶”漂相的真假判断“上顶”这种漂相出现最多的代表是鲫鱼漂相。
我们知道鲫鱼是低头翘尾觅食的,所以,鲫鱼的漂相一般是这样的:先是浮漂点动(鲫鱼有涮饵的习性),接着是顿口(鲫鱼进食),再来是上顶(饵料进口,没有发现鱼钩抬头离开)。
从这么多年的作钓经历上来看,浮漂呈现这两种上顶的漂相中鱼率高的:1,浮漂均匀的上顶(大鱼较多)。
2,浮漂上顶过程中静止。
而浮漂呈现不规则的上顶,或者上顶后立刻恢复到原位,这两种漂相往往是提竿无鱼的。
“黑漂”漂相的真假判断一般来讲,黑漂是这三种基本漂相中中鱼率最高的了。
但黑漂中鱼率高低和线组的调钓及饵料的状态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还是那句话,鱼儿吃起来顺畅,中鱼率就高,吃起来有障碍,中鱼率就低。
小结:浮漂鱼口的判断太重要了,因为这是我们提竿的依据。
只有明白了子线双钩在水底的状态,才能准确的判断出鱼口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放口。
当然,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作钓,长时间经验积累的。
引申一点:“走水”现象也是会对我们判断鱼口产生障碍的。
如果遇到水底不平,有杂草时,浮漂往往呈现上上下下,很容易给我们造成误判。
实际上,判断走水很简单的。
除了钩饵会离开窝点外,走水常常和水流方向是时相反的。
主要是因为水流带动水体的表面流动,而下面的水体为了保持静止,会产生一种相反的力量,而我们的钩饵在水体的下层,会随着这种力量运动,从而造成了方向相反的现象。
而钓顿,跑铅和双铅是我们应对走水常用的办法。
另外,虾蟹闹窝也是造成我们对于鱼口误判的现象之一。
虾蟹闹窝的漂相:浮漂上上下下,有时还会有明显的顿口,甚至黑漂,就是提竿无鱼。
我一般在窝点钓上来3条虾或者蟹就会更换钓点,因为在我看来虾蟹闹窝时无解的(就是能钓上来鱼,渔获也不好的)。
写到最后:个人认为以上四点是野钓有口打不着主要原因。
在野钓遇到有口,实际上是很高兴的事情,最起码说明你的窝子里有鱼了,但是如果调整不好照样会直接影响渔获的。
我本人遇到这种情况是这样一个调整顺序的:调钓-饵料状态-鱼钩大小。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删。
码字不易,如果您感觉我说的不错,就请点个赞,添加个关注呗!我会继续分享自己的钓鱼心得。
谢谢您的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