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并非如此简单说起围魏救赵,大多数人能想起的就是三十六计之二,面对强敌,攻其所必救的计策.该计出自战国时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其时,魏惠王派遣大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遂求救于齐国.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
成语接龙“围魏救赵”下一句接什么?“围魏救赵”大典故是什么?发生在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
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攻,听取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的战法,出兵直指防备空虚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桂陵地方大败魏军,解了赵国之围。
◎战国初期,魏国是一个强国,其疆土主要有今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部分。
为了扩张势力,魏国多次向邻国发动兼并战争。
而魏国东面的齐国,到齐威王时,也由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而国力增强,成为与魏国抗衡的大国。
魏国向东扩展,齐魏两国矛盾日趋激烈,多次发生战争。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要不要出兵救赵?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
齐相邹忌主张不出兵。
齐将段干朋则主张先出兵一部,进攻魏国襄陵,加以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然后再出兵救赵。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
◎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趋邯郸,进攻魏军。
孙膑建议说:要理清乱丝,不能握拳硬打;要解开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搏斗。
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而是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撇开强点,攻其弱点,避实击虚,使敌感到形势不利,后顾之忧严重,自然就会解围。
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应该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
这样,魏军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就可以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趋大梁。
都城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救。
当撤至桂陵,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以上写了一点历史,算得上是“围魏救赵”的大典故吗?
故事是这样的:当时,齐国和魏国打仗,时间公元前354年。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中山国,目的是报仇,当年中山小国是魏国的,却被赵国抢走了。
但是庞涓大将胸怀大志,认为中山国太小,不如直接攻打赵国。
魏惠王十分开心,庞涓直接攻打赵国的邯郸。
赵王十分害怕就向齐国求救。
齐国就派出孙膑和田忌援救赵国。
但是孙膑却没有直接救援赵国,而是攻打魏国,果然魏军离开邯郸,赵国得救。
魏国与齐国在桂陵打仗,庞涓大败。
当时对抗的主要力量是魏国和齐国,人物是孙膑和庞涓。
魏国的君主是魏惠王,他前面的是魏文王、武王,一心想继续先王的脚步,继续扩张领土。
但是世界就那么大,魏国的扩张必然导致领国楚国、秦国齐国的不满和冲突。
其中齐国的冲突尤为突出。
齐国当时算是东方最大的霸主,齐威王励精图治,重用邹忌大力发展,国力十分强大,当西面的魏国想扩张的时候,齐国必然会联合赵国、韩国一起对付魏国。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他两本来就是一个齐国人一个魏国人,据说是同为鬼谷徒弟,但性格大不相同。
后庞涓先行下山,回到魏国谋到一份军师的工作,孙膑被庞涓骗到魏国一起工作,后又妒忌其才华,设计陷害孙膑导致残疾。
孙膑装疯才得已脱险,回到齐国。
后来发生围魏救赵,在马岭道用兵,庞涓中计,拔剑自刎,也是庞涓最后的归宿。
纯手工作答,如果这个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