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村晚》中描绘了一个悠然自在的牧童形象。
在古诗中,牧童也经常以这样的形象出现。
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对这首诗的理解。
1、作者与这首诗《村晚》的作者是南宋人雷震。
对这位作者,留下来的资料不多,我们知道到他生活在南宋末年,是四川眉山人还是江西南昌人也没有定论。
但是他这首七言绝句,画面感强,文辞浅近质朴,因而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
《村晚》原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接下来,我们解读这首诗。
2、前两句“陂”字本意为山坡,这里指池塘,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有“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这里的“陂”也是池塘。
这两句的意思是,池塘的周围长满了春草,池塘里蓄满了春水,远山衔着落日也倒映在闪动着涟漪的池塘里。
“草满池塘”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诗人连用两个“满”字,描绘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而一个“寒”字,又透露出现在的天气还不是特别暖和。
这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春天、山村、落日这样的背景,背景有了,主人公就该出场了。
3、后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牧童横在牛背上,缓缓回家,手中的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什么腔调。
一个悠然自在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
天要黑了,放牛的孩子回来了,初唐诗人王绩的《野望》中也有写黄昏时“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童坐在牛背上,诗人没有用“骑”,而是用了一个“横”字,他可能是横躺或横骑在牛背上,那是发自内心的恬淡悠然。
雷震的这个“横”字借鉴了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字。
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牧童归去横牛背”4、再说牧童“牧童”,在古诗中常以天真可爱、悠然自在、与世无争的形象出现。
比如唐人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再比如清朝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北宋黄庭坚更是羡慕牧童的生活,他的《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说得这样明白,自然有他心中的苦楚。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另外,这首《村晚》也反映出了宋诗的两个美点:一、喜欢用典,美在文化;二,生活的点滴都可入诗,美在世俗。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自由,一童一牵牛,独奏湖边游。
悠悠杨柳风,世间我无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