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相让

拱手相让,第1张

拱手相让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秦孝公作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自有其胆略和智慧。

在洒满秦魏两国无数战士热血的河西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孝公暂时放缓了对河西之地的进攻,既有为秦国变法强大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因素。

秦国丢失河西之地所谓河西之地,是河套地区南部黄河以西的区域,因为位于黄河西岸,故称“河西之地”。

此处是陕西、山西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便展开对此地的争夺。

秦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便有了东出桥头堡;晋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则可以深入秦国腹地,并牢牢控制秦国东出的势头,两国对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

等到了春秋末年,河西之地被秦国控制在手中,秦晋两国隔黄河相望。

等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在魏文侯变法之后,实力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秦国却是内乱不断,国君频繁更换。

在这种背景下,魏文侯把斗争目标瞄准了秦国,开始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

公元前419年,魏军越过黄河,占领了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并在此筑城防守。

秦军对此自然是不干的,公元前418年,秦、魏两军在此发生激战。

只是大战的结果,少梁仍旧被魏国掌控。

秦国无法,只得修补繁庞故城(今韩城东南),筑籍姑城(今韩城东北),借此和魏军抗衡。

只是魏军并不满足,在公元前413年,又大败秦军,魏军一直打到秦国的郑(今陕西华县)。

后来,繁庞故城也被魏军攻破。

此时,河西之地的北部都被魏军掌控。

而让秦国更忧心的是,名将吴起被魏文侯任用,开始率军攻秦。

在吴起的经营下,魏国占领了蒲津关,此关东控黄河古渡口,向西度过洛水便可直达秦国腹地。

后来,整个河西之地都被吴起拿下,秦军没有办法,只得沿洛水构筑防御阵线,以防魏国继续西进。

魏国把河西之地设为西河郡,吴起担任太守,“秦军不敢东向”。

此时,魏国控制黄河天险,攻可以突破秦国洛水防线,深入秦国腹地,直接威胁秦国国都。

守可以凭借黄河天险,阻止秦军东进,保卫国都安邑的安全。

可以说,魏国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秦国时刻在魏国兵锋威胁之下。

只是后来吴起受到魏武侯猜忌,不得不跑到楚国去,使得魏国少了一员良将。

而魏文侯在占领河西之地后,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位于赵国境内的中山国,使得秦国并没有遭受到进一步的打击。

秦献公夺回部分失地等到秦国内乱逐渐平定之后,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秦孝公父亲)即位,开始对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废除人殉、编制户籍、推广郡县等,使得秦国的实力有了一定增长。

到了秦献公晚年,已经强大起来的秦国,开始想要收复河西之地。

秦国先是打败了魏军,又打败了魏、韩联军,并在接下来的石门之战中,斩杀魏军六万人。

公元前362年,秦国又趁魏国和赵、韩两国大战的时候,派兵攻击少梁并大败魏军,夺回了繁庞故城,俘虏了魏将公孙痤。

此时,齐国又开始在东边攻击魏国,而安邑远在太行山以西,难以控制东边的局势。

同时,为了避开秦军的威胁,魏惠王决心将国都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

自此,魏国的策略改为西守东攻,控制韩、赵,与齐争夺中原霸主。

只是虽然秦军大胜,但魏国在与韩、赵两国的交战中获胜,秦国这次有偷袭的意味。

韩、赵失败后重新屈服于魏国,开始联合对付秦国,于是秦国只好停止了东进的步伐。

但秦军这次起码控制了少梁、繁庞故城,收复了部分失地。

该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

魏国虽然迁都大梁,但通过兴修水利,使得农业获得极大发展。

在军事上,继承吴起当年的“武卒制”,魏国又组建了一支20万人的军队,魏国仍旧处于中原霸主的地位。

而秦孝公为了彻底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开始任用商鞅变法,无暇东顾。

因此,秦孝公虽然有把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的意味,但却有更深远的谋划。

此时的魏国依旧强大,秦国变法需要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秦孝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河西之地。

秦国彻底夺回河西之地商鞅看到了魏国是秦国的的心腹大患,而且战略主动权也掌握在对方手中。

(魏国)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商鞅在主持变法之外,还出使魏国,十分“热心”地建议魏国国君称王。

这个建议正好迎合了魏惠王的野心,并且很快付诸行动。

魏惠王的忘乎所以,直接使得其他国家孤立了魏国。

等到魏国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败后,秦国又开始伐魏。

魏国派遣公子卬率军抵抗。

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卬是旧识,便写信把他骗到秦军营中。

吾始与公子饮,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

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公子卬没有戒备便去赴约,却在宴饮上被商鞅当场俘虏。

失去了统帅的魏军,遭受秦军突然攻击后惨败。

公元前341年,秦孝公去世。

不久,商鞅也被车裂。

即位后的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公孙衍,在公元前330年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俘虏魏将龙贾,歼敌4.5万人。

魏国被迫把河西之地,归还给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国开始占领魏国河东郡。

魏人张仪于此时进入秦国,把公孙衍给挤跑。

张仪建议秦惠文王,联合魏国攻打楚国,如果魏国胜利,则必会听命献上河西之地以北的土地;如果魏国战败,秦军取得这些地方也会更加容易。

最终,魏国虽然胜利,但也筋疲力尽。

公元前328年,秦国进攻魏国,索要土地。

魏国不答应,秦惠文王扬言要联合楚国攻打魏国,被吓怕了的魏惠王,最终把河西西北的上郡15个县全部献给秦国。

至此,秦国获得了河西、上郡之地,几代秦国君主的夙愿得以实现。

秦国从此占据天险,东向以临天下,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战略地位。

也正是当初的秦孝公审时度势,选择了暂时忍耐,没有和魏国在河西之地死磕。

反而是走起了深彻变法加借刀杀人的双重手段,才换来了难得的和平时光,使得秦国变法大成,最终锻炼出一支钢铁洪流的军队,从而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底气与实力。

否则,一直和中原霸主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秦国最终会被生生拖垮,也就没有后来一统天下的事了。

因此,所谓的“拱手相让”,不过是暂时的表象,秦国几代君主,始终都牢记都要收复河西之地。

对河西之地百余年的争夺,最终以秦国大胜画上句号。

示弱是为了变强,秦孝公向魏国低头,是为了给秦国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堪称深谋远虑。

一、接手了一个烂摊子秦孝公是秦国有名的君主,他任用商鞅变法,对秦的壮大做出突出的贡献,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石。

可他继位之初,在国内是饱受非议的。

这是因为,他一上台,就做出了一个令秦国上下瞠目结舌的决定,将秦献公付出生命代价才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还了魏国。

我们先来盘点下前辈留给秦孝公的家底。

秦厉共公之后,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

当时的魏国,实力却十分强大,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秦献公继位后,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小国。

所以,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寄希望于夺回被魏国强占的函谷关,以此为锁钥,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经过他锲而不舍地斗争,秦国的确夺回了一部分陇西地区的土地。

可古代打仗全靠人力,连年征战,让本就贫弱的秦国,国力消耗更为严重,百姓生活困难。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秦献公本人也在后来的战斗中,中箭身亡。

二、示弱,是以退为进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他首先审慎地考量了秦国所面临的局势。

内忧外患,何况,还有赵、韩两国,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来攻打秦国。

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

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日日征战不休。

秦孝公虽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但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久不参与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视为夷狄。

魏国霸占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虽然令人气愤,可人家靠的是强大的实力,而秦国,无论在经济、军事各方面都不是对手。

秦献公的失败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继续打,没有胜算,反而可能耗死自己。

思前想后,秦孝公大胆的决定放弃河西,暂时向魏国低头。

事实证明,秦孝公用“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一方面,为本国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魏惠王后来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导致诸侯纷纷倒向齐国。

三、变强,举全国之力变法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争霸必然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集中精力壮大国力。

他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卫国人商鞅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

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

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未置可否。

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几夜,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国力开始强大。

随后,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百姓路不拾遗,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这时,秦孝公开始亮出锋芒,要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

秦孝公八年,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此后多年,大小战役不断,最终击败魏国。

巩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57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