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第1张

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分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低矿化度的灌溉水快速溶解土壤中盐分,并随着潜水蒸发,将盐分积累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层,这就是次生盐碱化,又称“次生盐渍化”。

不合理的灌溉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如何从根本上减轻甚至消除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危害?

袁隆平院士牵头研发的“海水稻”就是向我国数量不少,而且将来有进一步面积增加的盐碱地要粮食!不少地方土壤盐渍化已是不争事实,其中有不少是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引起,也有不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那怎样来对待这个问题呢?看看土壤盐渍化的基本原理,从认识上来区别引起的原因。

土壤的盐渍化也称为盐碱化,从土壤的外表及理化性状上来看,根据盐渍化的轻重程度,当土壤在干燥时,轻度盐渍化会出现白色盐斑,而程度加重就会呈现红色。

发生盐渍化的土壤在团粒结构方面也是容易出现板结,通透性不佳;盐渍化的土壤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高浓度的盐分造成作物在水分和营养吸收上出现“反渗透”现象,容易造成植株缺水、缺肥而萎蔫。

另外一般盐渍化的土壤也容易形成重金属超标的局面,农作物的产品就容易造成重金属残留而出现超标现象。

引起土壤盐渍化的盐分来自哪里呢?很多人误认为是施肥,特别是施用化肥引起的,把因过度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板结与土壤盐渍化混为一堂。

实际上,从土壤的PH值来分析,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板结危害导致的是让土壤酸化,而土壤盐渍化却是土壤呈碱性。

所以,过度施用化肥对土壤盐碱化的“贡献”主要是提供了部分可溶性盐。

土壤盐碱化的情况不少是来自自然因素。

首要的原因是含盐量高的地下水来到了土壤表层,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富集在土壤中导致。

有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高,在毛细现象下,当地表缺水,容易将地下水虹吸上来;有些地势低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地下水侵入土壤表层,这是很多低洼地盐碱化的关键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人为因素之一是灌溉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经常性地将土壤漫灌,易造成过多的水在下渗的过程中将水路与地下水衔接,盐分就容易向地表渗透;人为因素之二是一些沿海地方,随着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地下水的盐度大大增加,那土壤就更容易出现盐渍化了;人为因素之三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总是在同丘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类型同品种的作物,大量施用化肥,就容易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失衡,当一些盐离子养分过多就引起了土壤次生盐渍化。

根据引起土壤盐渍化的不同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不少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我们的方向就重在治理环境或想办法适应环境。

1.地势低洼地段,采取开深沟沥水,保持土壤干燥,降低土层地下水水位;2.积极开发类似袁隆平“海水稻”这样的耐盐碱作物,能够在自然形成的轻度盐渍地进行农业生产;3.利用化学手段,如在土壤中施入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物质来改良土壤。

对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就应该改变人的行为,采用正确的方式或取代方法。

1.对于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的情况,就需要从社会层面通过“南水北调”类似的人工工程来减少沿海地区地下水的使用。

那些直接使用地下水抽上来用于灌溉的也要考虑尽量使用陆地淡水资源;2.灌溉方式要从粗放的漫灌向更科学的滴灌、喷灌等方式改进,灌溉的同时结合排水,使土壤干湿交替,改善土壤团粒结构;3.减少使用化肥,特别是连年单一施用同类型化肥的局面,及时注意和调节土壤PH值,防止土壤板结和盐分富集。

多采用有机肥、农家肥、绿肥、饼肥等的使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营造土壤好的保水保肥特性。

4.对土壤布局科学的耕作制度,避免同丘块长时期地种植同类作物,造成土壤营养素的失衡引起盐分的升高和重金属富集。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在科研院所层面涉及多,而在农村基层提到得少,但其危害却不容忽视,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或多或少有土壤的问题,在此粗浅作答以供参考。

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和转发,更多内容请关注“原生态乡村”!

次生盐渍化不是一两年形成的,从根本上消除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和时间,现实很难允许我们这样理想化的 *** 作,网传的日本在山东莱阳承包千亩土地五年不长庄稼,休耕生草就是这种理想化的状态,这种模式目前很难复制,而且他们做的也很不成功。

土壤是一个“江湖”,这里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有益菌和有害菌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共存,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这种状态下,矿物质元素被微生物不断地分解,供给作物生长,我们叫他土壤生态。

次生盐渍化就是我们为了高产不断地大量的投入矿物质元素,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微生物菌群遭到破坏,分解能力越来越差,导致矿物质元素浓度越来越高,相互之间起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外在表现是浇水后土壤表层发白。

多年来的不合理投入后,我们也逐渐发现和重视盐害,于是投入了不少解盐产品,结果并不理想,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其实只能短暂的缓解土壤问题,却无法让土壤恢复。

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我们发现这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秸秆腐烂后生成大量的有机质,成本远低于商品有机肥,这些有机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温床,当菌群再次建立并达到平衡的时候,土壤生态就得到恢复了。

这比日本包地的休耕更有效。

全面的改良土壤目前很难,但局部土壤的改良完全可行,所以在葡萄生产中我们集中力量改良根部周围的土壤,让这里的土壤生态率先得到回复和重建,这让葡萄的品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几年葡萄越来越甜,果香越来越浓郁。

其他作物也可以探索合适的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576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