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鹧鸪天》中“秋光欲雨棋声泻”怎么理解“雨棋”?前言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无聊,不过这首词很美。
一、“秋光欲雨棋声泻”不用看这首词,单看这一句就知道这句话的节奏是“秋光--欲雨--棋声--泻”,这是七言常见的句法结构。
秋天似乎要下雨了,下棋的声音传到耳边。
作者用了一个“泻”字,值得思索。
泻,有多和快的意思。
一般下围棋,思考的时间比较长,这种频繁的棋声传来有两种可能。
第一,两位棋手确实下得快,或许是因为天色将晚、秋光欲下雨想快一点结束。
其二,或者是作者的错觉,其实棋声并不太快,但是作者比较寂寞,棋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力,相对其他的声音快一些。
二、无名氏的一首《鹧鸪天》鹧鸪天 题得相思字数行。
起来桐叶满纱窗。
秋光欲雨棋声泻,粉帐不容花露香。
新寂寞,旧疏狂。
玉炉消息记钱塘。
小阑立遍红蕉树,一带残云趁月黄。
红叶题字是一个典故,唐朝诗人顾况有诗“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
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如果用的这个典故,也就是说“题得相思字数行”是写在叶子上的话,前两句是倒装,起来是从睡梦中醒来。
如果不是倒装,就是是写在纸上,“起来”是从座位上起来。
天色欲雨,棋声传来,粉帐飘来花露之香。
旧日的疏狂潇洒已变成今天的寂寞空虚,望着玉炉生烟回忆起在钱塘的生活。
钱塘 ,今天的杭州,回忆钱塘,多和风流韵事相关。
相思难耐,夜色渐深,残云伴月,主人公“立遍红蕉树”,即小园香径独徘徊之意。
结束语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相思的女性,但是, 这种词往往是男性诗人写成。
例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老街味道
这首词作者为无名氏,流传不广,但是这句“秋光欲雨棋声泻”倒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知道词牌是格律体,所以这自然是个律句。
律句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不看前后押韵,不联系上下句对仗,只单单考虑一个句子,最重要的就是节奏感。
而律句的节奏感来源于平仄交替,关键位置两两切换,才能保证一句话念下来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却又不拗口。
而字词之间意思的切换基本上也是跟随着平仄切换。
我们来看“秋光欲雨棋声泻”,这是个典型的平起仄收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就是说这句话的节奏感是“秋光—欲雨—棋声—泻”,“雨”和“棋”根本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组合,意思也基本不搭,不能连着理解。
题主产生这个疑问,也许是对“棋声”不能理解,所以往前面靠了。
其实,“棋声”倒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还是很美的一种意象。
古人下围棋居多,落子的声音清脆入耳,如果两人都是高手,落子如飞,棋子和棋盘叩击的声音繁密连绵,如水流叮咚。
虽然用“泻”来形容是有些夸张,但是却很有意思,而且无意中透露出两位高手对弈的心态——秋光欲雨,天要下雨了,咱们快些下完这盘回家去。
这种对景色、声音、动态、心里的描写非常到位,所以这个句子诗味特别的足。
鹧鸪天 题得相思字数行。
起来桐叶满纱窗。
秋光欲雨棋声泻,粉帐不容花露香。
新寂寞,旧疏狂。
玉炉消息记钱塘。
小阑立遍红蕉树,一带残云趁月黄。
当然了,这只是单独解这七个字,回答题主的问题,并没有联系上下文去,也许会有不同解读,把原词放在这里,大家自己看吧,并没有什么难度。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