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反交

正交反交,第1张

正交反交 什么叫正交?什么叫反交?乒乓球拍啥是正胶,啥是反胶,啥是生胶和长胶,各有什么特点?

乒乓球拍共有正胶、反胶、生胶和长胶四种。

正胶:就是胶粒向外,也叫短颗粒胶皮

最大的优点是不怕转。

特点:d性好、击球稳。

是直板快攻型运动员常用的胶皮之一。

使用此球拍的运动员:刘国梁、庄则栋、李富荣等。

反胶:是指胶粒朝下,表面光滑的胶皮。

特点:击球旋转力强、稳定,易控制。

适合弧圈和弧圈结合快攻型打发 。

使用此拍的运动员:邓亚萍、王涛、王楠等。

生胶:胶粒向上,胶皮的含胶量较高。

特点:容易控制球,击球时会有明显的下沉,它的击球速度是所有胶皮中最快的,但其稳定性和制造的旋转不如正胶。

使用此拍的运动员:唐鹏、福原爱等。

长胶:颗粒朝上,高度超过1.5毫米以上的胶皮称为长胶。

特点:主动制造旋转的能力较差,主要依靠对方的强旋转或冲力大来增加回球的旋转度。

使用此拍的运动员:张燮林、陆元盛、丁松等。

乒乓球拍常用的有反胶、正胶、反胶、生胶和长胶四种。

其中反胶是常用的胶皮,而其余的统称为颗粒胶皮。

使用这种胶皮打法的统称为颗粒打法.反胶: 反胶是指胶粒朝下,表面光滑的胶皮,是最常用的胶皮之一.特点就是击球旋转力强、击球稳定、易控制,适合弧圈型或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

知名运动员:瓦尔德内热、佩尔森、王励勤、马龙等。

值得一提的是, 欧洲运动员大多数都是“双反”胶皮,即正手反胶,反手反胶。

主要是为了更好得拉出强烈的弧圈球。

当然也有使用正胶的选手,这个在我们介绍到后面时会有介绍!正胶:就是胶粒向外,也叫短颗粒胶皮。

最大的优点是不怕旋转,特点是d性好、击球稳。

是直板快攻型运动员常用的胶皮之一。

欧洲选手曾一度喜欢正胶横拍削球打法,后来随着日本人发明了弧圈球,这种打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使用此球拍的运动员:刘国梁、庄则栋、江嘉良、高军等。

在小球时代,一些知名运动员通过暴风骤雨般地快攻打法,登上过世界冠军的宝座。

正胶打法有4种模式:1、先拉后打,正胶弧圈,反手摩擦为主。

刘国梁当时的就是正胶的杰出代表,凭借高抛发球和先拉后打,抢先上手。

一度将瓦尔德内尔,打到了怀疑人生的境地。

2、推攻模式,以正手轻挑上手为主,然后进入正手连续攻模式。

这种打法对于身体要求极高,适合于灵活和反应快的运动员,对于正手连续攻的质量要求很高。

3、两面攻正胶,此打法站立在球台中间位置,正反手大多采用挑撩抹等技术动作。

业余选手称为“滑板”,对出台的正反手长球大多采用击打。

在上年纪的老年人当中大多采用两面攻打法,虽然动作不美观,但是可以强身健体,锻炼身体。

在我看来,两面攻打法在专业队不是很常见,但是在业余选手中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百花齐放的打法今天,两面攻正胶打法可以培养出1-2个苗子,输送到专业的国家队培养。

即使不能拿到世界冠军,但是对于丰富中国的各类打法,有一定帮助。

4、控制为主,冷打为辅。

前女子世界冠军高军,就是这种打法。

这种打法推挤为主,具备了长胶的控制和正胶的攻击力。

拉弧圈选手容易拉不上力,长胶打法也别扭。

邓亚萍就评价高军:她是一个罕见的多怪手,和她打球赢球相当困难。

生胶:胶粒向上,胶皮的含胶量较高。

特点:容易控制球,击球时会有明显的下沉,它的击球速度是所有胶皮中最快的,但其稳定性和制造的旋转不如正胶。

与反胶相比,生胶最大的特点是球与胶面接触时间短,因此扣杀、d击等技术容易施展。

比赛中优秀的生胶选手,都能很好地利用生胶出球快的特性,以爆发力d打拉球,一击致命。

使用此拍的运动员:王涛、福原爱、伊藤美诚等。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伊藤美诚:她的反手是生胶、这种胶皮是在日本厂家定制的,介乎于生胶和半长胶之间。

d击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大,对于中国选手威胁更大。

伊藤美诚鞥能够保持世界第2,多次战胜朱雨玲、丁宁、刘诗雯等人,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练成的。

我认为,对付伊藤美诚,其实正手的攻击力远不如反手。

正手更多的是拍击,只要我们选手后退半步,伊藤的球自然就威力减半了。

但伊藤的反手除了快之外,更多的是靠撞击,球下沉的居多。

我们只要盯住伊藤的反手,更多的输送到正手。

形成相持后,才是我们取胜之本。

长胶:颗粒朝上,高度超过1.5毫米以上的胶皮称为长胶。

特点:主动制造旋转的能力较差,主要依靠对方的强旋转或冲力大来增加回球的旋转度。

简单理解为:你不转,我不转。

你要旋转,我比你旋转的更厉害。

在业余选手,球友都不喜欢和长胶选手对垒,认为长胶选手球拍“怪”,不是靠真本事赢的。

其实,不仅在业余,在专业队层面,专业选手也不愿意碰长胶选手。

尤其是打削球的选手,配置一般是正手反胶,反手长胶。

使用此拍的运动员:张燮林、邓亚萍、丁松、国外知名的韩国选手朱世赫等。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丁松,丁松的出现是削球打法一次改朝换代的革命,他把攻和削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使削球打法由原来的“削中反攻”时代走进了“攻削结合”的时代。

他凭借出众的发球和发球抢攻、变幻无常的旋转变化、神出鬼没的攻削结合,入选了第43届世乒赛,并且和刘国梁、孔令辉登上了男团冠军领奖台。

单打负于孔令辉,获得季军。

在我看来,攻削打法的削球更能立足于乒坛,变幻莫测的旋转令对手防不胜防,其实只要掌握好反手的旋转变化,同时对正手连续拉上旋球做好防范,战胜削球手并不是没有可能。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和总结,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点赞并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58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