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基本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
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后来实行“两府三司制”,就是皇帝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中书门下”设宰相,管理行政及其官员。
“枢密院”设枢密使管军事,为了不使军权独掌,枢密使军权两分。
六部基本上都已经权利被转移,除了刑部判案缉拿以外,其它都归“三司”管理。
但是,六部的尚书官职都有。
比如北宋时包拯曾任“三司使”,是主管宋朝财政的,后来又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级别)。
宋朝时兵部尚书应该是从二品官(每一级别都有正副之分,从即是副),那么兵部侍郎应该是三品官或从三品。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
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三班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
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
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
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掌,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
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差遣职。
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治事。
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
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
兵部侍郎没有迎来大翻身,反而更加的地位卑微,因为全国的军事,不论大小,都由枢密院掌管,兵部彻底沦为了边缘衙门,成了喝茶聊天养老的好去处,兵部侍郎一职完全成了一个挂名的虚职,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员俸禄的朝廷开支。
宋朝最著名的兵部侍郎莫过于李纲了。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
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
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
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
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
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
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
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
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即位初,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颇有成效。
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