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犬相闻,就想到小时候老家的样子。
那时候村子里的人家,都住的比较分散。
房前屋后空地也多。
大部分人家里,都有养鸡养猪的习惯。
独家独户的,为了防盗还要养上一只狗。
早晨四五点钟,鸡叫头遍,到天亮要叫三遍才完。
这中间,鸡叫声会此起彼伏。
有时狗也会凑热闹,一只狗一叫,村里的狗都会跟着叫起来。
可能那时候的人起得早,也习惯了这些噪音。
要是放在现在,不知有多少人得失眠。
其实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静悠闲,穷苦,但不失安逸的日子,还真的让人怀念。
#图片来自网络有究必删!
看到这个词,亲切之情顿生。
我们小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被困在钢铁水泥之中。
那时候,一家一个院子,院里有树,在窗下会有一个鸡住的房子,称为“鸡笼”,之所以会选址在窗下,大都是因为防偷鸡贼,夜半时分,一旦听到有异样的声音,主人在屋里咳嗽一声,贼子闻声而走。
贼子更怕的,是狗,往往在鸡笼的附近或者是在门口,有一条土狗忠诚地竖着耳朵,值夜班。
有鸡有狗有牲畜,这是那时候一个普通农家最起码的标配。
一到晚上,稍有动静,比如人语声、脚步声,也或者是一些夜间活动的其他小生物都会引起狗的警觉,而且它不仅关照自家的安生,还多情地关注着邻家,总之,一切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它的警告声,一狗吠,两狗跟,群狗和,此起彼伏,绵绵不绝,热闹异常。
那个时候的晚上,听到狗叫,安全感爆棚,且不烦,一点也不!那是生机,是平安,是团结,是亲切,那时候的邻里之间听狗叫声就知道是谁家的狗在管事儿,平时有个剩菜剩饭,都大大咧咧地倒在门前的食盆里,也不太会计较谁家的狗子到他家去捞两口。
鸡,也是神奇。
那个时候,钟表可是个稀罕物,不是谁家都能有的。
但鸡,却几乎是家家都有。
小的时候五点多上早学,不需要父母叫,也不需要看钟表,老公鸡负责叫我们起床,准时从不偷懒,还卖力,叫得响亮,从来不用担心听不到而睡过头。
小伙伴们不用相约,被鸡统一指挥着在村头聚齐,结群跑步去学校,从不迟到!鸡犬相闻,出自李耳的《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来描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时代在进步,生活一天天向好,楼房越来越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日益淡漠,日渐拉远……真怀念“鸡犬相闻”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