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的作者是谁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有些古诗如美酒,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散发出不一样的醇香,韩翃的《寒食》就是其中之一。
请先看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乍看这首七言绝句很简单,你的眼前会浮现一幅春日画卷:暮春的皇城落花成阵,御苑的杨柳在寒食的春风中飘摇,黄昏时分汉宫里传送蜡烛,袅袅青烟飘散在五侯的宅第里。
然而,细品之下这首诗有三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一、在唐德宗和士人的眼里,这首诗描绘了盛世承平的景象。
因此,这首诗受到德宗赏识,从此韩翃飞黄腾达。
白昼的皇都,处处花飘飘,皇宫御宛柳斜斜,游人们无限陶醉。
“飞”和“斜”字灵动无比,令人心弛神往。
日暮时分,皇宫里走马传送蜡烛,五侯家里烟气祥瑞,皇室的气派自内而外地发散。
“传”和“散”字栩栩如生,情景如在眼前。
然而,果真如此吗?二、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谕诗,语言浅显易懂,艺术效果却是入木三分,所以韩翃凭借此诗名扬千古。
介子推携老母归隐深山,晋文公为了让恩人出仕,火烧绵山,母子二人抱树而亡。
晋文公后悔不迭,将寒食作为介之推的纪念日,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
到了唐代过寒食,百姓遵循旧俗,但皇帝可以下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享受特权,出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局面。
于是,作者巧妙地引用典故,暗讽了唐中宗以来被皇帝宠幸、飞扬拔扈的宦官权贵们。
“汉宫”暗指“唐宫”,与白居易写的“汉皇重色思倾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侯”本指东汉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暗指唐王朝被宠幸干政的那些宦官权臣。
蘅塘退士在本诗后有个批注: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炅。
诗比讽深远。
那么,这首诗还会别有深意吗?三、寒食节游玩,作者逸兴大发,陶醉在皇城春景中不能自拔,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唐宋时,寒食是人们游玩的好日子,韩翃也不例外,虽然寄人篱下不得意,但眼前的春色还是令他迷醉。
当时的情境,有点像《庄子.齐物论》里描写的庄周梦蝶,梦里庄周变蝴蝶,梦外蝴蝶变回庄周。
韩翃就想:那些落花就是自己,春风中的御柳也是自己。
可惜,日暮时分皇宫走马传烛的喧嚣把他的梦惊醒,又做回了落魄的诗人。
窖藏美酒香不同,这就是韩翃《寒食》的魅力所在,历经数代而不衰,被人们广为传诵。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寒食》是他的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下面我就从两方面来谈谈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第一这首诗写得很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短短10多字,便描绘了一幅落花飞舞,柳条摇曳的暮春图景。
“飞”字用得非常巧妙,一扫暮春的萧条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还和“斜”字相照应,看似写花和柳,实际却是为了突出东风。
而且比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唯美,韩翃的这两句诗除了唯美又多了几分灵动,能够千古流传不是没道理的。
第二这首诗的寓意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
当时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很喜欢这首诗,韩翃甚至因此平步青云,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句彰显了皇家的气派,和大唐的盛世气象,这是皇帝和官员最喜欢看到的。
然而后世很多人却认为这是在讽刺皇家贵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如此吧,韩翃在写这两句诗时到底想的是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总结:韩翃的这首诗写得很美,寓意又耐人寻味,引起千年争议,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