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听到《黎明之前》是源于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里说《黎明之前》有很多地方都在模仿《潜伏》,出于对《潜伏》的尊重,我顿时觉得这部片子很没意思,干嘛要模仿别人呢,难道又是出于一股热潮? 大概是半个月后,和一个朋友走在街上散步,寂静的夜空里,她突然提高声调,很亢奋的问我:你看《黎明之前》了吗?我说,没有,他们不是说是在模仿《潜伏》吗?朋友顿时更加激动了:哪啊?《潜伏》根本没法儿和它比,你不觉得《潜伏》有点假吗?于泽成一个人把一个局的人玩儿得团团转?这部剧我都看了五遍了,还是想看。
我想了想,恩,《潜伏》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视剧,就是结局我不太满意,既然朋友如此推荐这部剧,那我应该看一下。
刚巧,那周碰到一个清闲的双休日,睡醒一个美容觉(我的定义是,洗完脸什么都不干,敷上面膜,睡足八个小时)后我打开电脑,打开搜狐高清频道(在这里强烈向大家推荐这个视频观看渠道),点击了《黎明之前》。
两天,断断续续的十集实在不算多,我也在周日的晚上向朋友反映说,至少现在还没觉得比《潜伏》好。
朋友短信回我:现在我可以原谅你,但是如果你看完了还这么说,那我就跟你玩儿命。
接下来上学的一周我简直就是在“醉生梦死”中度过的,坚持上了几节最最重要、最最不能逃的课,剩余的时间都在看电视。
记得看完最后一集的时候,宿舍里很安静,唯一还在宿舍的另一个同学在睡觉,我实在忍不住,尽力抽泣,尽力叹息,也没有力气去在乎她听不听得见了。
现在,在我看来,《黎明之前》真的是要比《潜伏》好太多太多了。
请原谅我,因为《潜伏》,我决定不看《黎明之前》;又是因为《潜伏》,我决定看《黎明之前》。
所以我忍不住,要拿两部剧来做比较。
看《潜伏》重点放在了于泽成惊险的潜伏工作上,结尾处是唯一的感动点,然而我还觉得有点牵强,是故意在创造一个离别,好让它成为一部完完全全的正剧。
然而在观看《黎明之前》的过程中,至少有五个地方是我认为合情合理的泪点,不管是不是我太脆弱,反正我感动得落泪了。
的确,正如朋友描述的,《黎明之前》中的针锋相对更加势均力敌,国民党方面的角色也设置的有血有肉,他们仿佛不再仅仅是敌人,而是令人敬佩的对手,只不过,他们信错了信仰。
可以说,《黎明之前》单单在角色的性格设置上就胜了一筹,它让这部剧不再是简单的正邪较量,而是一场情感复杂交错的历史剧。
爱情、亲情、友情都是充实这部剧的血肉,而从片尾曲《兄弟》中我们就可以听出,兄弟情义,也是这部剧的一个主旋律。
感人至深。
角色设置况且如此,更不要提剧情结构了,这使得它一反常“态”,成功摆脱了寻常谍战片的思路,使得我们眼前一亮:原来,谍战片可以这样拍的?! 通常,我们理解的谍战片无非是潜伏者逐渐被怀疑,而到被人抓住证据的时候,往往也到了完成最重要任务的时候,戏也就唱不下去了。
而《黎明之前》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它让潜伏者先处于被怀疑的劣势,这样就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随着事态的发展,情节达到高潮,筹划者成功的反潜伏,潜伏者得以开脱,完成任务。
这样的设置,使得我们的感情似乎在结尾处得到爆发似的宣泄,一切都出乎意料,一切也逐渐明朗。
这部剧的结尾曾经引起了观众的热议,也正因为他的略带开放性,使得它令人回味。
在这里我也想说说我对结尾的看法。
其实我认为谭忠恕对刘新杰的怀疑是始终是没有停止过的,最后,水手的死让他更加坚定,这个人就是刘新杰。
因为我们要相信,水手和谭忠恕是一对相知相惜的对手,他们太了解对方了,这点,他们自己在剧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
所以,水手知道谭忠恕会怎么做,而谭忠恕也明白水手的用意。
回忆细节,他们的最后一次谈话,谈到信任和信仰的问题时,谭日渐憔悴的面庞和水手依然健好的面色似乎就在暗示我们,谭已经放手了,而水手的计划一定会成功。
恰好,次长和李泊涵的夺权行动给了谭一个好机会,让他得以为刘新杰开脱。
解放后,在水手的墓前,谭忠恕和刘新杰的一段对话更加证实了我的这种想法,而且似乎还增加了一个筹码,那就是他们的兄弟情。
战胜敌人不是最终目的,让敌人为我们折服,这才让人惊叹。
我被这部剧所折服。
希望大家帮忙写一篇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黎明前的黑暗是什么意思?比喻人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只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黎明前的黑暗是指,黑夜到了天快亮的时候,那一阵最黑暗,过了短暂的黑暗天就明了。
在现实生活中,凡指人以玩强的毅力,熬过艰若岁月,迎来美好时光。
也凡指人在追求一项事业,学业时,形容或鼓励其熬过奋斗中的苦,取得美好的成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