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那个一考再考,一直考到五十几岁的范进,给人留下印象最深。
有人说他是科举狂,理由是在他获知考中举人后,过度激动,疯了,在大街上高呼“中了!中了!”的乱跑,被其岳父一巴掌才打醒过来。
就是这个范进,一生向学,经历了数次科场考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如果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毅力,怎经受得住一次次失败的打击。
如果他中途放弃,命运又将如何?他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虽识得几个大字,能吟之乎者也的文章诗词,从二十岁一直考了三十四年的老童生,还有什么出路?如果他有臂力,定是老丈人胡屠夫案板旁的好助手,杀猪锥牛,养家糊口,也其乐融融。
如果他家底殷实,完全可以如谢灵运那般,游历山水间,吟诗作画忙。
如果他肯寄人篱下,或做私塾先生,或做政治的谋客与幕僚,也可享受好酒相待,为座上客。
他生不逢时,没有宝玉大观园里倚红偎翠的良好先决条件,也没有张君瑞普救寺里风流蕴藉的大展才华,西厢记里越墙赴约成好事。
那个风流人儿贾宝玉,虽一生反对科举,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出家前总也得中高榜成举人,才披发进了佛门。
张君瑞在西厢,虽赢得美人心,红鸾帐里龙凤配,终还得短亭送别送长亭,挥泪别佳人,进京赴考场。
而范进,只有科考之路要走,也只有一考再考,三十几载终无悔。
他又不能走不第秀才落第举子张角与黄巢之路,揭竿而起去造反,因为他没有如此的胆略与魄力。
处于一个时代的格局与背景的不同,谋生图存,冲破樊篱者寡。
一般平常人,只能固守框规讨生活,不越雷池半步。
所以范进便一次又一次走进一再败绩的考场,是悲壮的行为,可歌可泣呵! 还好,他不像蒲松龄,赶了一辈子科考场,到头来只好在蒲家庄老槐树底下记录妖狐鬼怪的怪异故事,以供后人观瞻其不第的文学才能。
范进五十四岁中举人,这突如其来的成功,怎不令人疯令人癫呢?可笑那杀猪老岳父,在范举人未“举”之时,常是“夹七夹八,骂得范进摸门不得”。
一旦高中,“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前倨后恭,十分的势力。
后人也笑这个刚中的举人疯后踹进塘里,“头发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其实范进的第与不第,更多的是可悲与可恨。
悲范进一生,求学为进学,一生蹉跎,大好年华已逝,可恨科考让人如此痴迷与无奈。
想现在的莘莘学子,考场固然如战场,中与不中固然严峻,只是时代不同了,不用为考试终其一生。
上大学固然重要,但不是人生惟一途径。
大学里走出的也未必全是成功人士,大学校门之外也并非都是无能之辈。
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值得思考。
与范进范举人相比,今日考生大可不必一意孤行赴考场,三十几载不回头,该是多大的幸事啊!希望楼主采纳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