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间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谁?

二战之间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谁?,第1张

二战之间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谁?

亚纳切克捷克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去世之后,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是亚纳切克(LeosJanacek,1854-1938)。他出生于莫拉维亚—个贫穷教师的家庭。1869年在捷克教师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义务教师两年,并指挥教堂的修道院唱诗班。1874年到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一年后回到布尔诺继续以前的教学、指挥工作。1876年任一个合唱协会的指挥,此间结识了德沃夏克。1879、1880年,他先后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和维也纳短期学习。1881年在布尔诺创办了一所管风琴学校并担任校长直到1920年。

亚纳切克实际上应属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德彪西的同时代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成功得很晚,到60岁以后,他的创作和事业才进入高峰。

与众不同的是,他从19世纪末就开始注意收集捷克莫拉维亚的民间音乐,不仅学习和收集那里农民的语言音调和节奏,他们的笑和哭的表达方式,以及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而且注意收集大自然的声音。这些材料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音乐风格。

亚纳切克创作中,最重要的领域是歌剧和合唱。他一共写有11部歌剧,其中《耶奴发》完成于1903年,但直到1916年在布拉格演出后才给他带来声誉。此后的12年内,他写了6部歌剧(最后一部未完成)。《耶奴发》表现的是捷克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作曲家对被蹂躏少女的同情;歌剧《布鲁切克先生的奇遇》(1917)是一部取材于15世纪的幽默的、辛辣的讽刺喜剧;歌剧《马克罗普罗斯案件》(1925)是关于道德的喜剧;《狡猾的狐狸》(1923)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歌剧中人的讲话,动物的叫声和大自然的声音得到了真实和幻想性的结合,可称为一部现代的神话,充满了微笑的智慧;《卡佳·卡芭诺娃》(1921)是作曲家自己撰写脚本的,题材引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其人物的心理矛盾在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死屋》(1928)取材于陀斯妥也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描写西伯利亚监狱的生活。这些歌剧最大的特点是对捷克语歌词和音调的处理,技巧很高,其语言的表现力很强,与莫索尔斯基歌剧的朗诵调非常类似。

在这些歌剧中,短小的主题和动机频繁变化,曲调和节奏常常变奏,和声简洁,经常将转调前后的和弦省略掉,而且大部分采用调式和声,有意避免使用主、属关系和导音。亚纳切克常常使用最小的节拍单位,如2/8和3/8拍子。

在亚纳切克大量的合唱曲作品中,《格罗高尔弥撒》(1926)最有代表性。这首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合唱、管风琴与乐队而创作的作品写于作曲家去世之前两年,这时,他已经72岁。作品没有采用通常弥撒所用的拉丁文歌词,而采用了斯拉夫教堂的歌词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古老的斯拉文礼仪在11世纪就被罗马教会取缔,14世纪重被允许使用。1920年教会颁布了赦令,允许斯拉夫的弥撒在庆祝圣人节上使用,亚纳切克便很快考虑创作一部弥撒。他从当时教会的期刊上找到歌词,并删去其斯拉夫教会发音的特点,进而根据现代的捷克语改写。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的某些音乐动机,含有莫拉维亚民歌的特点,在“信经”和“序奏曲”中,还有斯拉夫舞蹈的节奏。这与西方任何宗教音乐都截然不同。

亚纳切克也写过一些管弦乐、室内乐、钢琴曲等作品。其晚年的乐队作品中,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1918)、《布兰尼克叙事曲》(1920)、为13件铜管的《小交响曲》(1926)等,较有代表性。

早在19世纪末,亚纳切克就有意识地抛弃西欧音乐的创作风格,他的乐队作品和钢琴作品几乎不用奏鸣曲式,也很少作主题的展开。这些作法都表明他更多注意创造自己的东西。他的旋律风格独特新颖,节奏富有活力。他解放了不协和音,采用全音阶和调式音阶,甚至采用多调性,创造了新的音乐语言,而他的和声却又非常简洁。

由于历史的原因,捷克长期受奥匈帝国的统辖,它的专业音乐的发展与西欧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尽管它有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和资源,但是寻求捷克自身的民族特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作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亚纳切克在探索民族化的方面又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他甚至早于匈牙利的巴托克严格地以科学精神和方法收集民间音乐,并且将其创作建立在莫拉维亚农民的语言和歌曲的音调基础之上。应该说,亚纳切克是捷克作曲家中第一个从西方影响中摆脱出来的人,在某些方面,他达到了具有完全个性的特点。

波兰20世纪初,波兰的几位青年作曲家成立了“年青波兰”的组织,寻求通过出版和演出来发展现代的波兰音乐,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交响乐。除了主要人物席曼诺夫斯基以外,其他人也写了些带有波兰民族倾向的作品,如卡尔沃维奇(MieczylawKarlowicz,1876-1909)写有充满了文学和哲理性的《假面舞会的间奏曲和立陶宛狂想曲》等7部交响音诗,还写了《交响曲“复兴”》以及《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菲蒂尔贝尔格(GrzegorzFitelberg,1879-1953)写过交响诗《鹰之歌》和《大海》,但他很快改作指挥,所以作品并不多,却有机会宣传“年青波兰”成员的创作,特别是席曼诺夫斯基的作品;鲁瑞茨基(LudomirRozycki,1883-1955)的作品大都采用波兰的戏剧、文学、历史、传说的题材,如《华沙圣母抱耶稣尸雕像》(1942)等。不过,他们的作品都受理查·施特劳斯和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及俄国音乐风格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674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